中飞院广汉分院:初心如磐 致敬飞行前辈杨怀恭
2021-11-04 13:23:00 来源:中国民航网 T 大T 小
“我们学校是民航人才培养的摇篮,我有幸参与其中。”94岁的“老二团”(分院前身)首批飞行教员、原一分校副校长杨怀恭提到学校时依然慷慨激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退休多年,在他心中第一位的始终是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学校。
根据分院党史学习教育的统一安排,分院学生党员代表来到学院老同志活动中心看望并采访了杨怀恭老前辈。
室外秋阳高照,室内其乐融融,杨怀恭见到分院的飞行学子,特别高兴,一一向大家分享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回顾了作为分院“创业者”的艰苦历程,讲述了作为第一批飞行教员的带飞故事。
学生代表向杨怀恭送上“运五”飞机模型
杨怀恭出生在河北冀中一个贫困家庭,早年参加过少年儿童团,1947年入伍,成为冀东军区十二军分区警卫一团一名战士,参军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被选拔到空军第六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在空军第五航校工作。
杨怀恭年轻时的照片
1953年在十一航校创建时,成为其二团(为广汉分院前身——“老二团”)首批飞行教员。1958年随着二团整建制并入十四航校(中飞院前身),他也从陕西来到了四川,历任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政委、团参谋长、分院副院长等职务,直至1986年离休。
十一航校时期的飞行教员(第二排最右边为杨怀恭,第一排最右边为王贵荣)
尽管年事已高,杨怀恭仍然坚持每天锻炼,清晨的操场上,总有他慢跑的身影,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辈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保卫祖国。
杨怀恭看二团老照片
杜凤瑞的飞行故事
作为“老二团”首批飞行教员,杨怀恭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他就是“老二团”著名校友、空军“一等功臣”杜凤瑞。杜凤瑞于1953年在十一航校二团进行雅克-11中教机训练,1955年从航校毕业后分配到福建前线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杜凤瑞在二团的毕业照(第二排最右边为杜凤瑞)
1958年10月10日佛晓,台湾国民党6架敌机偷袭福建前线,杜凤瑞驾机同所在机队展开反击。杜凤瑞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先后击落2架敌机后,因座机中弹受损失去操纵被迫跳伞,在降落过程中遭敌机袭击,血洒长空。杜凤瑞牺牲后,空军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他生前所在中队“杜凤瑞中队”荣誉称号。
当谈起这位特殊的学生时,杨怀恭几度哽咽,他回忆道:“他出生贫苦,为人很朴实,从陆军部队中选调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后,由于没有读过太多书,操纵一架飞机从地面飞到天空、保卫祖国的蓝天,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在困难面前,杜凤瑞没有退缩,发愤图强,顺利闯过了文化关,在咸阳(二团二大队驻地)学习中教,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老二团”精神弦歌不辍
杨怀恭告诉同学们,“老二团”在陕西创建时,训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居住条件不好,校内没有楼房,全是大片莽草荒地,只有工棚住;餐食方面亦是如此,喝的沟水,粮食短缺,大家白天训练,晚上和周末等空余时间还要去田间劳作,种植粮食,以此补充食物的短缺。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亲如一家;技术和作风上,则是严格要求。
“老二团”营区修筑道路
看到学校建设越来越好,杨怀恭勉励同学们:“青春宝贵又短暂,你们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飞机会和幸福生活,向‘老二团’的杰出校友们学习,树立家国情怀,为国家建设、民航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从陕西三原的清河拉运砂石用于营区修建
念念不忘的飞行安全和作风
1948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杨怀恭一直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表示:“希望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飞行上苦练基本功、掌握真本领,对出现的问题、飞行作风不正的现象零容忍。政治上要听党指挥,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怀恭为分院题字
杨怀恭身上,彰显着老一辈飞行教员严于律己、身正为范的优良品质,他曾对学生们多次强调:作为中国民航事业的接班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保证客运安全的观念要长存于心,要做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的合格飞行员。
不忘育人初心
作为一名老党员干部,杨怀恭离休后,一直坚持党的理论学习,孜孜不倦,他向同学们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这里起飞,希望你们飞得越高、越远、越安全,在新时代民航发展当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这不仅是杨怀恭对同学们的深切寄语,更是新时代赋予飞行学子的崇高使命。(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向翼鹏、孙云逸)
(本文图片均由李希扬、蒋思奇提供)
责任编辑:wangy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