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富:文字里的民航岁月

孙德富从没想过,自己能与民航结缘。在1973年来到民航北京管理局之前,他还是一个在家种地的农村孩子。在之后40多年的工作中,他历经3次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在不同岗位上与民航华北管理局7任局长一起工作过,见证了民航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事件,参与了第11届亚运会、第29届奥运会等重大航空运输保障工作。

a3.jpg

(汪洋/摄)

在离岗退休后的2017年,他出版了作品集《春华秋实蓝天梦》,用文字记录了他的民航岁月……

2008年8月8日20时,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到北京鸟巢。孙德富作为第29届奥组委首都国际机场场馆运行团队的唯一代表,在鸟巢观看了奥运会开幕式。

而在此前的8月7日,中国民航迎来了奥运抵京航班和单日保障专机数量的最高峰。孙德富作为首都国际机场场馆运行团队舆论宣传部部长,组织新闻媒体记录下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历史时刻。

孙德富从没想过,自己能与民航结缘,有机会参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毕竟在1973年来到民航北京管理局之前,他还是一个在家种地的农村孩子。

在之后40多年的工作中,他历经3次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在不同岗位上与民航华北管理局7任局长工作过,见证了民航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事件。离岗退休后,回忆起过往的芳华,他决定做点儿有意义的事——2017年底,他出版了作品集《春华秋实蓝天梦》。这本书是他多年笔耕不辍的劳动成果,也记录了他在民航的成长足迹。孙德富说:“我赶上了民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说话有河北口音,语速缓慢,却掷地有声。

单位里的“小秀才”

1974年,中国恢复参加国际民航组织的活动,为民航北京管理局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是首都机场开始扩建,二是民航高度重视培养人才。孙德富就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者。

他有两件难忘的事,都与学习培训有关。

1977年是他工作后的第四年,第一次回家探亲,在休假第四天突然收到单位发来的电报,上面只有两个字“速回”。孙德富忐忑不安地赶回北京,得知是组织安排他去武汉华中工学院学习培训,转而欢喜得像个孩子。“第一天赶回来,第二天拆洗被子,第三天就坐火车去了武汉”。孙德富有些激动地说,这是他最难忘的一件事。

另一件难忘的事是1986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拿到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与上一次组织委派的学习机会不同,参加成人高考是自己向组织申请,并以优异成绩考上的。他坚定地说,自己的理想就是多读书,适应新形势。

其实,孙德富与民航的缘分还要从1973年冬讲起。当时,空军到河北张家口招文化兵,要求达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高中毕业的孙德富想有条出路,立刻就报了名。经过体检、政治审查,他很快就接到了入伍通知书,在县里集中两天后便乘火车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接着登上了一辆大卡车。

当天20时许,在夜色中行驶了近两个小时后,大卡车开始靠近明亮的首都机场候机楼。这个农村来的孩子难掩内心的兴奋,开始东张西望,第一次看到了气派的大楼、闪亮的霓虹灯、奔驰的小汽车,还有外国人……“当时就想这是什么地方,感觉很神奇,也很向往。”孙德富说。

大卡车最后停在了当时唯一的跑道北头,也是民航北京管理局通信导航大队部所在地。孙德富从这里开始了他的民航生涯,从事无线电机务工作。他也是进入民航才知道,当时的民航归空军管,实行义务工役制的用工制度。大家平时都穿军装,但不戴领章和帽徽。1969年~l979年,像他这样的义务工,全国民航共征召了18000多名。

在10个月的新兵训练、无线电业务培训中,孙德富崭露头角,第一个放单值班。在三中队除了值班之外,他还要办黑板报。当时正好赶上“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孙德富爱动脑子,有时间就看《解放军报》活页资料,在稿件组织、版面设计、版面插图等方面进行创新,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大伙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秀才”。

“小秀才”在读书和学业务中度过了大把的时光,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发展。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拉开了我国民航行政管理体制以“军转民和企业化”为核心的第一轮改革序幕。民航脱离军队建制,义务工这一专有名词很快就消失了,孙德富也脱下了军装。此时的民航蓄势待发,此时的孙德富风华正茂。

管理局的“孙大秘”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离不开改革开放进程给予的机遇。1988年,民航北京管理局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分别组建了民航华北管理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当时,孙德富还没从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就收到了任职通知,要他到民航华北管理局办公室做秘书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写作文笔好是一个原因,但孙德富谦虚地说,也是因为改革分家缺人。

秘书对孙德富来说是一个新岗位,但他体会最深的是改革需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才能收到好效果。民航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方案比较粗放,虽然政企已经分家,但由于新旧体制交错,权责不清、关系不顺的矛盾突出。他作为唯一负责记录的秘书,半年间就参加了七八次由管理局、国航和首都机场三方主要领导召开的协调会,并写会议纪要,见证了协调工作之难。

1989年,改革的阵痛还在持续,华北民航却要开始研究制订次年举办的第11届北京亚运会航空运输保障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也是我国民航第一次保障如此大规模的盛会。可现实情况是,这类重大航空运输保障工作究竟由谁来组织协调、分工落实,没人能说清楚。当时的首都机场只有两个卫星厅,地面保障设施不足,通信设备陈旧,再加上海关、边检、安检、检疫等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孙德富深知民航华北管理局组织协调起来很难。

“所以,国务院下发文件,成立亚运会航空港工作组办公室,派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王书明兼任亚运会航空港工作组组长,给予其对于不服从指挥者可以就地免职的职权”。这样一来,很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民航也圆满完成了亚运会航空运输保障工作,保障亚运会各类飞行6000多架次、包机213架次、专机24架次。

在8年的秘书工作中,孙德富就这样马不停蹄地办文、办事、办会,组织协调事务,给领导写工作报告和讲话稿,当好参谋助手。他很快成为单位里的“笔杆子”,被大家称为“孙大秘”。不过,看起来如鱼得水的他也遇到过棘手的问题。

1992年,民航局为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总结民航改革开放经验,计划出一本中国民航改革开放的汇编,时任民航华北管理局局长尹淦庭让孙德富写一篇关于华北地区民用机场建设和发展的文章,作为这本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他第一次写机场方面的理论文章。由于对机场行业了解不多,相关资料又少,刚接到任务,他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组织信任,担心的是怕完不成任务。

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怎么写,孙德富初期连觉都睡不好。由于白天太忙,他把收集的资料都带回14平方米的家中,趴在一张小写字台上逐字逐句地研究,草拟写作提纲。有时半夜躺在床上突然有了想法,也要跳下床赶紧写下来。他清楚地记得,爱人为了让他专心写作,总是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出门玩耍,甚至干脆夜宿娘家。

孙德富说,最难写的是机场展望的内容,因为民航刚完成体制改革,并没有明确的机场发展规划可以参考。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局长办公室汇报工作,注意到墙上挂着一幅全国民用机场分布图。受此启发,他赶忙找来一把尺子,对着中国地图比画起来。“我以北京为中心,设想如何规划机场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华北各省会城市为中心,用尺子测量距离,研究距离省会城市300公里左右哪个方位应规划建设机场”。

从接到任务到最后定稿,历时近3个月,文章也从近万字压缩到约5000字。孙德富如释重负,看到自己在理论文章写作上的长进,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民航界的“老政工”

孙德富说:“我工作40多年,除脱产学习外,从事业务和行政工作各有8年多时间,其余时间都是干政工,多岗位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党务管理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他无论在基层还是在机关,当秘书还是做领导,手中的笔都没有停过。他不仅是《中国民航报》最早一批通讯员,还获得过《中国民航报》新闻报道“金犁奖”。仅《春华秋实蓝天梦》就收录了他发表的文章272篇、40多万字。

像他这样非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而且当了领导还坚持写,与他家人的全力支持分不开。对此,他有些愧疚,又满怀感激。

经过多年的历练,很多问题孙德富都能妥善解决,懂得拿捏分寸,自然也圆融。他待人接物很温和,领导夸他“多面手”,下属说他“不端着”。他则坦率地讲,原来从事民航业务工作,与飞行安全息息相关,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后来在机关工作,说话、做事都比较稳健,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在孙德富从事宣传工作期间,2008年奥运会航空运输保障无论对中国民航还是对他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大考”。那时,他是第29届奥组委首都国际机场场馆运行团队舆论宣传部部长。奥运宣传既要彰显中国民航的实力,又要通过民航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并不强壮的孙德富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131天的火炬传递,84天的实战保障,背后是民航5年的筹备。为满足奥运会航空运输需求,仅首都机场就形成了3座航站楼、3条跑道、2座塔台同时运行的格局,有专门的公务机楼、专机楼和用于加班包机的T3D航站楼。孙德富或组织媒体,或自己动笔,将中国民航服务奥运的点滴一一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

“作为服务奥运新闻宣传的工作人员,能够参与其中是我的荣幸,更是我的责任。”孙德富自豪地说。试想,普通人在一生中能有几次机会参与这种国家大事?

奥运会能带给人一种成长、一份情怀。奥运会航空运输保障结束后,孙德富不仅在媒体组织和应对处理方面发生了改变,还对奥运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到奥运之都洛桑感受奥运精神是他的梦想,而这在5年后参加国航北京—瑞士日内瓦航班首航时得以实现。2015年,北京携手故乡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对他更有了特殊的意义。

韶华易逝,初衷不改。如今,离岗退休的孙德富被中国民用机场协会聘为副秘书长。他还关注民航事业,经常看微信朋友圈,转发最多的就是民航新闻。而张家口正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张家口机场也在扩建。在亲历了我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后,想到2022年第一次举办冬奥会,而且还在自己的家乡,孙德富乐了。(《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 郑雪)

a4.jpg

1977年,组织上安排孙德富去武汉华中工学院学习培训。图为孙德富(左一)在校门口和同学合影。

a5.jpg

1973年冬,孙德富以义务工的身份来到民航北京管理局通信导航大队三中队,从事无线电机务工作。图为1979年孙德富在首都机场西跑道南远台。

a6.jpg

首都机场扩建,民航北京管理局从法国进口了雷达数据和飞行计划处理系统。图为1981年孙德富(左)和同事在航管楼安装调试设备。

a7.jpg

在1988年体制改革分家后,还没毕业的孙德富就收到了任职通知,要他到民航华北管理局办公室做秘书工作。在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工作的8年间,他的写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图为1990年孙德富在办公室里工作的场景。

a8.jpg

作为第29届奥组委首都国际机场场馆运行团队舆论宣传部部长,孙德富或组织媒体,或自己动笔,将奥运会航空运输保障期间的重大事件一一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

a9.jpg

在民航工作40多年后,孙德富于2016年退休,随后被中国民用机场协会聘为副秘书长,继续为民航发展发挥余热。图为2018年春节孙德富全家欢聚一堂。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孙德富提供

本文刊登于《中国民航报》6月25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