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引擎 新枢纽-黄伟

  重庆机场集团监事会主席 黄伟
 
尊敬的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再次参加中欧航空高端对话,和大家一起探讨中欧民航发展的前景和趋势,本场讨论的主题是中欧航线市场开发,航线开发的核心是挖掘新的、有潜力的市场,在去年的峰会上,我曾经提出中欧航空市场互联互通的未来在中国西部。今天我想围绕着新时代、新引擎、新枢纽这个话题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主要讲三个方面。
 
第一,中欧合作将成为新时代中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而世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经济开启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一轮复苏周期。去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阶段,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紧密。
 
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新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和引擎。当前,我们也看到了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特别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引发了与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虽然上周中美贸易谈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贸易争端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消除。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依然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需要主要经济体之间的深度互联互通作为稳定器、压舱石,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和带动引擎。
 
2017年,美国GDP总量接近20万亿美元,仍然保持领先,但由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其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而中国、欧盟的GDP分别是13.17和17.31万亿美元,两者的总量超过了美国,加上中欧连续多年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和欧洲的进一步合作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中欧互联互通的天然交汇点在中国西部。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中国和欧洲将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建立了贸易关系,今天,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中欧之间的贸易网络更加密切和便捷,比如2011年开通的重庆至德国的铁路,以及后来扩展到世界各地的中欧班列,为中欧贸易创建了便捷的地面通道,在空中,近年来中欧之间的航线数量和旅客流量都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2010年以来,中欧航线从46条迅速增加至132条,年旅客流量从657万人次增长到1310万人次,几年时间翻一番,这数据包括了从中东、东南亚中转的中欧客人的流量,统计范围更大一些。
 
未来中欧之间的合作,交通是基础,其中,航空是先导。利用航空高效、快速、辐射远的特点加速人员和信息的流动能够为未来中欧发展创造更多、更新的市场机会。中欧互联互通,天然的交汇点是中国西部,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西部地区靠近欧洲,不仅是中国内陆开放的桥头堡,也是中国向西开放的主战场。从政策条件上看,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国西部地区腾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西部正在从开放的大后方成为开放的前沿。
 
从经济关联度上来看,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逐渐向内陆转移,作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西部对外贸易需求快速增长,同以资本输出和技术服务出口为主的欧洲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西部与欧洲的联系,应该进一步的强化。
 
但是交汇点并不一定必然成为枢纽,目前,西部地区还没有像北上广那样具备超强急剧辐射能力的城市,要扮演好中欧互联互通交汇枢纽的角色,还需要整合城市的资源、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十年前曾经有学者提出“西三角”经济区的构想,我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重庆、成都、西安三大市场对西三角成为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战略影响》。今天来看,如果把西三角整体视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枢纽,或许会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
 
第三,西三角机场群是中欧互联互通的新兴枢纽,按照词典的解释,枢纽是指事物重要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连接,这是广义的概念。狭义是指人流、物流、交通工具汇聚的集散中心。交通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丰富内涵,过去我们认为枢纽只是一个点,后来综合交通体系概念的提出,将枢纽的定义扩展到一个系统,一个区域。比如伦敦的航空枢纽是包括了六个机场在内的多机场系统。北京铁路枢纽也是由区域内的三大站点构成等等。外交学院的教授去年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枢纽》。他说中国处在大陆和海洋的连接点上,是世界秩序的枢纽,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把中国西部视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枢纽,枢纽并不一定是局限于某地,某业,可以是更大范围,更多要素构成的聚合体。从某个程度上来说,交通或者是航空也是中欧合作的枢纽,而西三角机场群则是推进中欧互联互通的重要新兴枢纽。冯正霖局长在去年的民航发展论坛上提出,要着力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世界级机场群,在此之前,国家发布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出2030年实现成渝城市群的一体化全面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同时强调要强化成都和重庆的航空枢纽功能。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在当前中欧合作进一步的加深背景下,中国打造世界级的机场群还应当包括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机场群。
 
从发展的基础来看,重庆、成都、西安都是地处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占西部地区GDP的40%以上,是辐射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三地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天然具有互补性,分工协作的基础比较好,成渝、西成以及西渝高铁开通之后,各地之间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内聚力增强,西三角三个城市群完全可能融合成超大规模的城市群,为构筑世界级机场群构筑有力的支撑。西三角联通西南、西北、形成了西部中枢,往西与中欧班列相互呼应,更便捷实现了中欧之间的互联互通。向南,通过南向通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东南亚、南亚的互联互通。向东连接长江经济带,贯通中东部,乃至沿海地区,甚至是可以延伸到东北亚、西三角机场群,作为新型枢纽搭建的空中走廊将为内陆开建高低建设聚集更多更优势的资源。此外西三角机场群具有很长的延展性,向西,向南可以将乌鲁木齐等地纳入形成3+2的更大发展布局。从发展的结构来看,西三角机场群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3亿人次,与三大机场群相比毫不逊色,而重庆、成都、西安三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比较接近,今年年底都将成为四千万级以上的机场,相比其他的机场群结构上更加合理,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的总量和增长。从现有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来看,西三角机场群地理位置优越,欧洲航线从这里始发绕航率最小,最合适打造欧洲枢纽,西三角已经开通国际航线两百多条,市场基础比较好。资源条件上比现在的中欧航线集中的北上广三个城市,西三角机场群这几年没有间断的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建和兴建,重庆、西安、成都三大航站楼超过了155万平方公里,无论从发展的基础,区位和规模,结构还是能力上来看,在中国西部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机场群,已经具备雏形和基础要件。
 
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打造一个世界级机场群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机场群并非几个机场的简单相加,而是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生态系统。打造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需要政府和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等各方面通力配合,协同努力。国家层面应统筹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的各机场的功能定位以及协同规则。着力提升国际航班,尤其是飞往欧洲的航班,通关效率,重点加强对西部枢纽机场航权时刻等方面的支持,加强航线网络的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要加强沟通协作,通过航线培育基金、土地、税收等政策,引导航空企业协同发展,避免相互的恶性竞争。机场管理机构要按照市场定位,差异化、服务衔接标准化等目标,强化运行服务的协作,联手打造一些体现西部地区特色的服务产品。航空公司应该深耕西部市场,加快西部地区中欧国际航线布局,积极探索低成本航空,支线航空等形成支撑,立足西三角机场群这个核心,向西南、西北两翼延伸,辐射全中国,联通亚欧。
 
2016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打造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正在着眼全局谋划一域一业,以一域一业服务全局发展的关键举措。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世界的未来看中欧,西三角机场群是中欧航空互联互通的新型枢纽,重庆机场愿意与业内外朋友们一道共同为西三角机场群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携手共创新时代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