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列报道

强机制 提效率 为顺畅运行保驾护航——民航空管系统全力保障航班正常实事侧记
时间:2022-01-13| 编辑:wangyaling|【
    2021年11月3日~7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遭遇复杂天气,大风、降雨、低温、强降雪与低能见度接连来袭。华北空管局大兴空管中心全力保障、精准指挥、多方协作,保障了2583分钟低能见度运行期间的131架次航班,航班始发正常率达到了97.48%。
在确保安全出行的前提下,只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航空出行最关心的航班正常问题,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航空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自2021年初以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民航空管系统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推动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把学党史、悟思想的成效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具体行动,“全力保障航班正常”被列为空管局实事清单任务之首。
    创新优化运行管理机制保障
    提升运行品质,机制是核心要素。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提升航班正常性的有力保障。民航运行中心副主任王伟告诉记者,在抓好空管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他们根据运行实际,完成了创新优化。“我们增加了例行运行视频会议的频次,8时~24时每两小时召集各运行单位沟通一次。”王伟说,“天气对航班的影响随时都在变化,2小时会商机制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缩小了预战术管理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除2小时会商机制外,民航运行中心还建立了空管系统运行周例会制度。在周例会上,各地区空管局从管制运行、流量管理、气象预报、多方协同等方面进行复盘分析,优化工作策略,促进全系统树立共同的情景意识。截至目前,24次周例会复盘了典型案例35个。在此基础上,民航运行中心还建立了空管系统运行管理通告制度,及时通报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布6期运行管理通告。
    王伟介绍说,管理通告制度、运行周例会制度与2小时会商机制相辅相成,目的都在于强化全系统的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展了空管系统航班延误专项治理,组织开展航班延误原因填报专项治理,提高航班正常工作的针对性。自2021年8月措施实施以来,相关航班正常率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切实解决了机场和航空公司的难题,得到了航空用户的一致好评。截至2021年12月24日,全年航班正常率为87.83%,空管原因延误航班仅占0.08%。
    打造一体化协同运行平台
    2021年,民航“三中心”顺利投运,标志着以全国流量管理系统为核心,运行、气象和情报信息高度融合,空管与机场、航空公司高效联动的新一代空中交通运行服务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全国流量管理系统的上线,推动中国民航进入了全国集中统一、高效协同的流量管理新阶段。“依托全国流量管理系统,我们初步实现了航班运行的统一平台、统一计算、统一规则。”王伟说。“在以前的工作中,区域间的协调耗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在流量控制严重的时候,外区各自的限制不一样,我们又无法掌握全局情况,很多时候只能干着急、干等着。在全国流量管理系统上,所有运行情况我们都能掌握,使用容量也更加灵活。”东北空管局流量管理室的一名管制员这样说。
    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让三个运行主体的协作更有效率。在运行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当天全国航班运行整体情况、各航空公司和机场运行情况,所有信息清晰详细,一目了然。这里就像是空管运行大脑的中枢,航空公司、机场、空管三大运行主体协同决策,将资源利用最大化。自启用以来,该系统已实现与国内41家航空公司、80余家主要机场的信息交换及专用终端部署。得益于这套系统的高效运作,全国的航班正常率在2021年8月~11月分别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11.6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达到94.9%、92.7%、93.8%、97.2%。
伴随着运行实际变化,系统也在不断丰富功能。2021年10月,系统功能再次升级,全面启用了放行计算功能。全国范围内航班受限率同比减少65%、计算起飞时间(CTOT)时隙跳变综合稳定性同比提升13%,CTOT执行符合率、CTOT发布提前量等评估指标基本稳定,航班整体协调和运行协同能力大大提高。
    下一步,该系统将完成跨地区战术流量管理措施试验运行,预计2022年3月开展战略流量管理实验,5月20日开始预战术流量管理。届时,该系统将可有效开展战略、预战术、战术流量管理和事后分析航班全生命周期的平台运行,极大地优化航班运行秩序。
持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气象预报是做好流量管理的重要基础条件。及时为航空公司、机场运行等相关单位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直接影响着管制决策。数据显示,2021年,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MDRS)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0.9%,较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要想准确预报无常的天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数字的提升来之不易。民航气象中心副主任须建良介绍,气象中心通过复盘恶劣天气全过程、分时分区预报、加强极端天气研究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复杂天气的精准预报能力。
    2021年8月~9月,北京两场迎来了多次雷雨冰雹大风天气。华北空管局第一时间复盘恶劣天气发生的全过程,通过运行周例会分享经验、总结不足。在9月10日北京又发生类似恶劣天气时,气象部门提前17分钟就发出了预警,为航空公司科学决策留出了空间。
    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空管局也不断调整气象服务策略。
    夏季应对雷雨,空管局制定了加强雷雨季节气象服务的三项临时措施,将四地八场(北京首都、北京大兴、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成都双流和重庆江北机场)引发大面积航班延误的重要天气概率预报提前量由30小时延长至54小时,在每日18时运行协调会上发布预报。通过强化重点地区及机场重要天气概率预报、细化MDRS预报评估规则等途径,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
    冬季应对冰雪,空管局制定落实了冬季保障五项措施,协调地区空管局,通过强化重点区域的预报服务、关键节点滚动更新气候预测产品,完善降雪、霜(冻)天气的预报产品,加强低云低能见度天气下机场RVR、云高的监视等途径,提高冬季运行的气象服务质量。
    在此基础上,空管系统主动出击,寻找突破。“我们注意到,多起极端天气的发生,对航空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也为航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须建良说,“频发的极端危险天气,要求我们提高危机意识,高度重视极端危险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工作敏感性和警觉性。”
    迎难而上,空管系统将极端天气研究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在甘肃空管分局风切变研究组的基础上,全系统成立了4个极端危险天气专项研究组,集全系统之力对极端危险天气进行深层次、有针对性的研究,在不断探索中积累极端天气预报经验,并及时分享给所有的气象同行,让研究成果和产品能够尽快地应用在运行保障过程中。
    与此同时,为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满足行业不同用户对航空气象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气象中心加大了对定制化、个性化航空气象产品的服务力度。比如,提供逐时要素预报、自定义航路和区域天气预测,实现雷达等产品在空管气象系统的共享等。
    全国流量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2小时会商机制和流量复盘机制不断优化完善、重要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水平得到提升,全力保障航班正常的成果丰硕。截至2021年12月24日,全年航班正常率达到了87.83%,空管原因延误航班仅占0.08%。以优化创新提升保障能力,以务实举措回应社会关切,民航空管系统在“全力保障航班正常”实事任务上交了一份合格答卷。(《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