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讲新故事 | 熊鹰:是我们拉近了遵义与世界的距离

  2012年8月28日通航的遵义新舟机场,在民航业内无疑是一座年轻的机场。伴随这座机场的成长,许多年轻的员工一毕业就来到这里,用10年时间见证了遵义新舟机场的发展,成了机场里名副其实的“老人”。遵义新舟机场第三党支部书记,同时又是安检站站长的熊鹰就是其中一位。这位有着7年党龄的年轻小伙,心中装着无数关于遵义的故事。
 
 
  熊鹰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在遵义老城区长大,他就读的文化小学,去遵义会址步行只要几分钟。“因为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遵义会议召开的那栋木楼,从小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每天放学后,我们几个好朋友就在那个木楼的楼梯上咚咚咚咚地爬上爬下玩捉迷藏,毫不夸张地说,我就是在红色文化熏陶之下长大的孩子。”熊鹰对记者说。
 
  2010年,在外地读大学的熊鹰毕业了,怀着乡愁回到遵义,本来是学金融专业的他,机缘巧合进入民航,成了还在建设的遵义新舟机场在当年招聘的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熊鹰回忆到:“我刚入职的时候,遵义新舟机场还是一个刚开工建设的工地,因为看不见机场的样子,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根本没有概念。”入职后,熊鹰很快就被派到中国民航大学脱产学习半年,随后又到贵阳机场跟班学习半年,而后回到遵义支援机场建设。2012年8月,遵义新舟机场建成通航时,熊鹰正式走上了安检岗位。
 
  “我见证了遵义机场的发展。”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熊鹰脸上的表情有了微微的变化。他告诉记者,遵义新舟机场承载了许多遵义当地人的回忆。在遵义新舟机场正式通航以前,它是个军备机场,拥有一条军用跑道,但几乎没有飞机起降。那时候,这条跑道是开放的状态,当地村民就会在跑道上放牛、晒谷子。后来这条跑道又成了年轻人练车的绝佳场所。遵义新舟机场距离熊鹰生活的老城区大约有40多公里,入职时,熊鹰坐车去了一次遵义新舟机场,在仅有的一条乡道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荒凉无疑是遵义新舟机场留给熊鹰的第一印象。机场通航后,从遵义老城区驱车前往机场只用一个小时。路再也不是颠簸的乡道,而是一条两旁风景秀丽的公路。熊鹰说:“现在遵义机场再也不会和荒凉画上等号了,机场通航后我还亲眼见证了客流量的巨大变化。”
 
  熊鹰给记者看了一组数据,2013年,新舟机场通航第一年就完成了旅客吞吐量30.9万人次,2016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2.6万人次,201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03万人次,提前完成规划时期的目标。当记者问起是什么让遵义新舟机场有了这样的发展速度,熊鹰沉思了一下对记者说:“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作为一个从小听着“四渡赤水”故事长大的遵义孩子,熊鹰对记者说:“生在遵义,遵义会议的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在我看来,遵义会议的核心精神之一就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谈起遵义新舟机场,熊鹰说:“企业的发展要遵循客观实际。遵义新舟机场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探索阶段,就像我们党自1921年建立以来,自己摸索着成长一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通航之初,我们沉下心来,用最朴素的努力慢慢累积,一步一个脚印,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在熊鹰眼中,遵义是个多彩的地方。他把遵义的文化总结为四种颜色。首先是红色,代表遵义会议的精神;其次是白色,象征着以茅台酒为代表的白酒轻工业;然后是绿色,展现了遵义的绿色生态和茶产业;最后是黄色,代表遵义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熊鹰说:“机场通航后,人流、物流、经济流在这里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航空这条便捷的纽带来到遵义,不仅加速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遵义今天美好的样子。是我们的存在,拉近了遵义和世界的距离。”(《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