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讲新故事 | 我在井冈山机场18年


  我们这里是老区,过去坐过飞机的人很少,很多人对民航没什么概念。2004年,井冈山机场建成,地址位于泰和县。我跟朋友说:“我要去泰和机场工作了。”朋友一脸疑惑:“你要去泰和养鸡了?”因为泰和县的乌鸡很出名。
 
  来到井冈山机场工作之前,我是当地的一名医生。看到机场筹建需要医务人员时,我报名了。但是运行之初,旅客量很小,实践发现我们这里并不需要专职的医务人员,于是我就转到了地服部门,一直工作到现在。
 
  2004年通航之初,我们只有北京一条航线,年旅客吞吐量只有4000多人次;2019年,我们的旅客吞吐量就突破了87万人次……作为身在一线部门的一名党员,我亲历了井冈山民航这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也深刻感受到了民航发展对本地经济和红色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在地服部门工作,天天和旅客打交道,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真情服务带给旅客这样的感受。
 
  你们听说过伞廊的故事吗?18年前,井冈山机场刚开航的时候,硬件条件有限,没有廊桥,只有三个停机位。每到下雨天,工作人员就会撑起一把把爱心雨伞,搭建起一个“移动廊桥”,方便旅客下飞机。这样的体验当然不如走封闭廊桥好,但是旅客能感觉到我们是用心在做的,很多人还拍了照片作留念。
 
  航班延误唱红歌也是我们机场的特色。井冈山机场的员工几乎人人都会唱红歌,于是我们就想到,如果遇到航班延误,唱首红歌也许能缓解旅客焦虑的心情,也担心会不会太突兀?会不会有人喝倒彩?但当我跟旅客说“很抱歉航班延误给大家带来了不便,工作人员想给大家唱一首红歌”时,现场竟然瞬间安静下来。
 
  第一次给旅客唱红歌时,我们的员工还有些羞涩和拘谨。意外的是,旅客们不仅没有喝倒彩,听完后还集体为我们鼓掌。这也让我们感到非常鼓舞。后来,这就成了井冈山机场在航班延误后的一个“保留节目”,也让旅客更理解我们民航人的工作。
 
  在井冈山机场,我也遇到过很多特别的旅客,印象最深的是12年前碰到的一对老年夫妇。当时,很少有散客来井冈山旅游。我问他们是来出差还是学习?他们说都不是,“我们两口子就是想来这里看一看,走一走,亲身感受一下红色文化”。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有时候在这些旅客身上,我反而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老区红色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有多强。
 
  也是因为这样的散客很少,当时机场并没有前往吉安市区和井冈山的公交班车,在老两口四处找车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之间的这番交流。后来,我们向市里反馈,开通了每天8班机场大巴,终于解决了散客往来机场的交通难题。
 
  为了进一步方便旅客,我们还在井冈山设立了城市航站楼,旅客可以提前办理乘机手续。在硬件方面,从无纸化通关、行李直挂一票到底,到国际通程业务、舱单一键上传等,我们也在逐渐跟一线机场接轨。在服务方面不断提高和精进,就是不希望旅客对革命圣地的美好情怀因为一些细节而打了折扣。
 
  也因为有了机场,从投资营商到文化交流,井冈山与外省市的联系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这又进一步催生了对民航发展的需求。有一次,一个北京乐团在井冈山演出结束准备返程,遇到超售,有4个团员走不了。当时井冈山到北京的航班一天只有一班,但是第二天他们在北京还有演出,场地租金非常昂贵,如果被迫取消,损失严重。知道了他们的难处后,我们想方设法协调,最后把他们送到赣州,再坐飞机回北京,才赶上了第二天的演出。
 
  这件事也是促成井冈山开通第二条北京航线的一个契机。其实机场去“跑”航线很难,要说服航空公司开航线不能靠拍脑袋,要有实际需求和数据支撑。现在,我们每天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各飞一班,基本满足了往来旅客的需求。
 
  通航18年了,现在井冈山机场已经有了20个通航点,今年旅客吞吐量还要“冲百万”。在见证井冈山机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也从一个民航的门外汉,成长为现在的高级客运员、危险品教员。井冈山机场培养了我,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帮助我实现了个人的进步和职业生涯的转型。作为井冈山的第一代民航人,我觉得非常骄傲。(井冈山机场地面服务部副经理蔡巍口述,本报记者程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