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下一个百年 | 与党同行的百年坐标

1921年,上海的石库门小楼,星火初燃。彼时中国山河破碎,旧上海租界林立、列强横行、民生凋敝。城市西郊田间,孕育中的虹桥机场打下了第一根桩基。

2021年,浦江两岸,气象万千,复兴之路硕果累累,新上海生机勃发、人才会聚、欣欣向荣。土质跑道历经沧桑巨变,上海航空枢纽已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门户桥梁。

百年回荡,上海的民航事业坐标仿佛化成伟大飞越的勋章,共鸣着一个古国的命运交响。历经沧桑的上海,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书写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饱经风霜的机场,记录着国家由弱变强的峥嵘岁月,彰显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理想。

记忆翻涌,穿越时空。1929年,一幢古朴庄重的小楼里亮起煤油灯光,两位年轻人靠着一台自制发报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伴随着轻微的“嘀嘀嗒嗒”声,红色电波冲向上海的夜空。同年7月8日,上海民航史上第一班正式航邮班机从虹桥机场起飞,与无形的电波一起,将讯息送往中国大地。

近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像上海一样,如此深入地感受着泱泱大国的苦难。巧合的是,亦很少有机场像这里的航空港一样,如此顽强地点燃民族命运扭转的火光。当“远东第一大城市”的繁华被日寇铁蹄击碎,新四军以“奇袭虹桥机场、重创日军嚣张气焰”的战果振奋了上海数百万人民的爱国雄心。红色基因一直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不断生息流淌。

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开,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也在此诞生。从上海出发,中国共产党人一路斗志昂扬,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这段征程中,第一架国产大飞机从上海冲上云霄,两大国际机场为它保驾护航。从上海出发,中国民航以强劲的士气,信心满怀地描绘国际航运中心的蓝图梦想。

打开国门飞出去,是新中国民航事业面临的重要课题。1963年,驻沪部队接到了一个艰巨的工程任务:用5个月时间将军用虹桥机场扩建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机场。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之后,国际航班的引擎声像炸雷一样在机场上空回荡,“中巴通航”的消息在上海滩传遍四方。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民航体制改革大幕的拉开,东方航空正式挂牌、初试啼声,瞄准国际民航先进水平急起直追,立下服务航空运输完整体系建设的军令状。短短两年后,一只银燕在碧蓝天空中展翼飞过,从此万米高空就有了东方航空航徽的飞机翱翔。

浦东开发开放大潮中,自1999年开始,昔日蛙声一片的阡陌农田和茫茫大海变身为设施先进的航空港,更孕育着国产民机驰骋云端的希望,见证了中国制造翩跹于世界舞台的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几代人的殚精竭虑,让城市与民航流经浩浩荡荡的岁月洪流,在建设中蹒跚起步,在发展中探索前行,在改革中磨砺腾飞,完成由无及盛的史诗级壮举。

曾被革命先辈视为救亡图存前沿阵地的上海,如今已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典范;而曾在近代受困于主权丧失、国家积贫积弱的上海民航事业,如今已昂首阔步地走在新时代的强国之路上。

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家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日益展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与风采。而随着新时代的征程,迈向下一个百年目标的上海民航事业,正在新征程中奋发有为、奋勇争先,在东海之滨构建起独一无二的航空产业高地,为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继续谱写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