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我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长期发展机遇大

 

从长期来看,我国相比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仍处于较快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民航业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充分。在民航局的正确领导下,机场行业进一步发展建设的土壤足够肥沃和广阔。

 

(一)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评估报告分析,我国内需规模、消费市场、人均生产总值和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均处于未充分发展阶段,潜在的航空运输需求还未充分满足。

 

(二)国际市场仍有较大空间——随着“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等战略的实施,全球经济将进一步向以我国为中心转变。长期看,我国与全球的联系还将进一步增密。

 

(三)创新驱动实现持续发展——一方面我国机场布局还有优化、补充的空间;另一方面枢纽机场正在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我国机场后发优势明显。

 

二、中短期疫情影响

 

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数据显示,受全球疫情影响,航空旅行需求将比新冠疫情爆发前的预测滞后至少五年。“十四五”时期,我国国际枢纽机场处于较明显的多种态势叠加的复杂发展环境中。

 

(一)国际市场难有起色——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国际连通性造成严重损害,短期内难以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而国际旅客在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中的占比普遍较高,在首都机场的占比就在25%左右,这部分旅客的减少,对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一直持续。

 

(二)经营效益大幅下滑——2020年,北上广三大国际枢纽机场都实现亏损,尤其是北京首都和上海浦东这两大国际枢纽机场,亏损尤其大。国际旅客量不恢复,以免税收入为代表的非航收入就还会继续大幅减少,2021年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日子还是不好过。以前,首都机场因为资源稀缺,“好码头”、“不差钱”是常态,今年乃至未来几年,随着“再造国门”投资的加大,国际业务的萎缩,首都机场“钱难挣”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更新改造亟需加快——以首都机场为代表的大型国际枢纽由于长期超饱和运营,“规划跟不上变化、设计赶不上实际”的问题愈加突出,我之前归纳过三个字,叫做“老、大、难”,就是年代老、规模大、改造难。特别是首都机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吞吐量过亿,“顶着天花板运行”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也针对枢纽功能完善,积极推动600多亿投资的“再造国门”工程,原计划利用大兴机场启用后的窗口期,全面实施枢纽品质升级。可是疫情的到来,打乱了原先的计划,也让机场改造陷入了一个怪圈:业务繁忙,效益好时,腾不出空间和时间去改造。业务萎缩,收入锐减,改造的大投资让各方都陷入为难的境地。

 

三、在危机中开新局

 

既然机遇和挑战都存在,那我们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转危机为契机,尤其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谋新篇、布新局。

 

(一)加快完善枢纽功能——要抓住业务量萎缩的窗口期,进一步补齐短板,优化枢纽结构,完善枢纽功能,提升枢纽品质。虽然很多机场都在“过紧日子”,但对于有利于枢纽功能完善的项目,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大钱用在刀刃上”,“小钱省在平时里”。

 

(二)加快推进管理转型——要结合疫情带来的旅客出行和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加速“四型机场”标杆建设。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闲置资源,合理转化为国内资源使用,并结合民航局对国内大循环的重视,合理加大对国内航司增开国内市场的支持。比如,可以全面搭建旅客出行全流程智能化服务的平台,打造智慧机场的服务生态链。比如,可以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努力实现重要系统、设备、备件、工程、服务完全自主可控。

 

(三)加快抢占国际高地——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的体制优势有效确保了我国经济率先恢复。我们的国际枢纽机场可以紧紧抓住这一优势,紧密协同基地航和各支持保障单位,发挥好各自机场群先天优势和网络特点,一方面全力配合好国家国内外发展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布局,为接下来抢先占领国际市场创造主动条件。

 

面对当前的严峻挑战和未来的潜在机遇,我们需要紧密站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落实民航强国“转段进阶”的目标任务,实现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