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篇——星罗棋布遍神州

  在北京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航站楼综合体犹如凤凰展翅,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座用速度与品质惊艳世界的中国建造,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以理念最先进、新技术应用最广泛、综合交通集成度最高、用户体验最便捷,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2019年9月,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它以理念最先进、新技术应用最广泛、综合交通集成度最高、用户体验最便捷,吸引着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是我国民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从最初的跟跑者、并跑者一跃成为世界领跑者的雄厚实力见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时光回溯到20世纪初。彼时,我国仅有一座南苑机场坐落在北京,这也是我国航空业最初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百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翻天覆地,民航业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作为民航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机场建设从跟跑到领跑世界,机场数量由屈指可数到星罗棋布,机场功能从仅供飞机起降发展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国家发展的动力源……
  
1958年的南苑机场
  在机场领域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张光辉,1974年进入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工作,历任民航局机场司司长、北京首都机场股份公司总经理。作为机场建设蓬勃发展的亲历者,他清晰地记得,刚进入设计院工作时,机场项目屈指可数,一个机场项目经常是全院出动。改革开放后,机场建设进入高峰期,无论是机场建设数量还是机场建设水平都不断提升,一个人同时负责好几个机场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我国民用机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局面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用于航空运输的机场仅有36个,大多为军民合用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民航发展逐步走上正轨,一批民用机场陆续新建、改扩建。1978年,运输机场数量增加到78个。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大型中、远程宽体式喷气式飞机陆续引进,机场在标准、规模、安全保障等方面逐渐与世界接轨,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更是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截至目前,机场数量达到246个,机场建设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次:1983年,我国首个进行填海建设跑道的机场,也是国内第一个利用部分国外资金建设的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建成;1984年,历时10年的首都机场第一次扩建工程结束,北京首都机场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1999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虹桥机场一起开启了我国首个“一市两场”机场运营模式;2004年,广州白云机场两条跑道一次建成,一夜跨入双跑道时代,在我国机场建设史上尚属首次;2008年,作为保障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性工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投入使用,首都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3座航站楼、双塔台、3条跑道同时运行的现代化机场;2019年,代表着中国机场规划建设最高水平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使用,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的“头号工程”,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
 
  1999年9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行竣工通航仪式
  “这也充分说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自主建设和装备世界一流的机场‘超级工程’。”曾参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前期选址规划工作的张光辉说。他笑言,上世纪很多同事眼看全国各地机场建设进入高速期,以为机场建设领域将逐渐萧条。不承想,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干线机场建设发展到改扩建干线机场、新建支线机场,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省会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全国多个城市已经有了两座以上机场。如今,东至抚远、北至漠河、西至喀什、南至三沙,平原、山区、海岛、戈壁沙漠,乃至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都有了现代化机场。同时,我国已经全面构建形成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十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和众多非枢纽运输机场组成的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环保的机场网络体系,成为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航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到2035年,我国运输机场预计将达到400座左右,地面100公里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单元。
  机场业务量也在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3.52亿人次,实现对全国88%人口和93.2%GDP产区的覆盖。其中,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上海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3。2019年,放眼全球,旅客吞吐量世界排名前50的机场,中国有11个。
  是与时俱进的民航管理体制改革激发了机场快速发展的活力。1987年,中国民航紧锣密鼓地推动以“政企分开”“机场与航空公司分设”为主题的管理体制改革,机场逐步企业化。2004年,机场属地化改革顺利完成,原民航总局直属的近90座民用机场的资产、人员和业务平稳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极大激发了地方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民用机场的积极性。
  2009年《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实施,是机场发展的里程碑。曾任民航局机场司司长的张光辉回忆说,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机场建设和管理工作越来越顺手,以前的“沟通协调”变为大家“主动作为”。机场自此真正融入地方,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更为突出,全国民用机场布局更加合理,整体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一座机场,引来了一座汽车城。”张光辉这样形容江苏盐城机场对盐城经济的带动作用。依托机场而腾飞的何止盐城?以郑州机场为依托,郑州走出一条“枢纽+口岸+保税+产业基地”融合的临空经济发展之路。经测算,未来20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为北京市带来8.6万亿元经济贡献……
  一座座机场犹如城市的心脏,将血液和营养汇聚,又源源不断地将营养输送给区域社会;一座座机场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畅通了各地区对外的交通联系;一座座机场成为深刻影响经济产业结构改变的催化剂,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一座座机场更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从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部崛起,到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机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奋力前行,作用更加凸显。  
 
  即将投运的天府国际机场内的雕塑作品《巢》效果图(四川机场集团供图)
  100年来,一座座机场犹如鲲鹏展翅,不仅有量的巨变,更有质的飞跃,为行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百年春华秋实,机场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更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的腾飞与崛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都天府机场、青岛胶东机场等举世瞩目的大型机场项目即将投运,向世界再次展示中国智慧。未来,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牵引的四型机场将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功能健全的现代化国家机场体系将托举我国经济社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飞得更高! (中国民航报 记者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