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金尧:长在红旗下

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作为海南的第一代飞行员、琼岛民航事业的建设者,他始终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始终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一腔爱,从青春韶华到八十耄耋;心归处,是平安飞行、起落安妥……
  “我都‘交代’完了!”庞老似乎如释重负。
  “我还是第一次接受这么严格的采访,既要拍照又要录像”。没有想到,面对采访,庞老会如此紧张。“我飞了一辈子,只是保证了平安起落,也没做出什么大成绩”。
  庞老是到海南“开疆拓土”的第一代飞行员,已经80岁高龄。初次见面,我掏出带有中国民航标识的名片递给老人家,他有些激动地说“这个我熟”。他双手摩挲着那个标识,仔细端详了一番,把名片收进自己的小包里。
  在出发采访前,我不止一次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希望能勾勒出这位老机长的形象,却收获甚微……
  在海南海口的南航大厦,我见到了庞老。在刚进办公室时,他端正地坐在角落的一把座椅上,身穿一件蓝绿色条纹上衣,腰杆笔直。在他身边,一群年轻人正忙碌着,我甚至第一眼都没注意到他。
  对于这样一位老机长,我是心怀敬畏的,瞬间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个个问题在脑海中浮现。没想到,简单寒暄后,庞机长便自己讲了起来。虽然他的记忆已经有些碎片化,但几十年前的事似乎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中。庞机长认真地回忆着,带我回到了那个红星闪耀的年代。
  
  庞金尧认真回忆着那个红星闪耀的年代
  
  那是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续出动飞机891批、3778架次,进行了13次空战,在闽浙粤构筑起一道“米格墙”。
  青年有多大担当,强军就有多大力量。当年,中共中央军委在全国初中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员,并发出了“毕业生要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号召。17岁的庞金尧很是瘦弱,但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祖国需要我!”庞金尧是河南洛阳孟津人,那时孟津县共有4所中学,一所中学有1000多人。“在当时选出的3个人里,我的身体最差,我就选了学开运输机”。
  穿上军装,就是“一颗红星头上戴”。
  1958年9月,庞金尧离开家乡,来到了长春空军航空第一预备学校。“我好歹是穿着布鞋去的,四川、云南的同学都是穿着草鞋从南到北。当时条件就那样”。
  尽管如此,为了保证大家的身体健康,学校还是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餐食。“家里17年来没有炒过一次菜,油盐酱醋这些更不知味道。当了兵,我就幸福了。当时我们100多人在食堂吃饭,炊事员怕我们热,就在房梁上搭起3根柱子,把报纸一排一排挂上去。在我们吃饭时,他们就用绳子拉报纸,‘呼啦呼啦’给我们降温。”庞机长一边回忆,一边有些动情地“哎哟哎哟”感叹着。
  1959年,庞金尧转到四川遂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四航校。学校没有路也没有水,营房才刚刚搭起架子,洗脸刷牙要从老百姓田地间的水渠引水过来。一群要学开飞机的年轻人竟然看不到路,满眼望去尽是泥巴。他们苦中作乐,笑着吟唱“远看像营房,近看是泥塘,能进不能出,让你见阎王”。
  那时别提书本了,几张像样的白纸都找不到。老师用蜡版印出教材,学生们就跟着学理论。理论学懂弄通了,老师就在地面演示如何操纵飞机。这群年轻人没有想到,如此考验手上功夫的飞行,全靠在地面苦练。“很久才能飞一次,每次飞完,机翼下面都是泥巴,要花40分钟打水、擦飞机……”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为了搞建设,这群年轻人要去四川铜梁,在山里挖煤、砸石头,再把物料从山里运到公路旁,供烧砖烧瓦用。仅仅一个月后,这群年轻人就都变了模样。有四川老乡干活儿路过,随口问道——
  “你们好(多)大年纪了呀?”
  “老乡,你看我们好大年纪了?”
  “哎呀,我看你们40多岁了吧!”
  庞机长夹杂着四川和河南口音,有声有色地给我们描述这段对话,自己不禁笑出了声。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走,直到1961年5月,庞金尧毕业了。“在那之前,5期学员都已经毕业了,我们落后了”。
 
  1961年庞金尧毕业
  
  毕业后,庞金尧被分配到民航北京管理局,他背起背包出发了。
  虽是首都,来到北京的飞行员们却没有宿舍住,只好在郊区苇沟的修理厂安顿下来。打开屋子的门,空荡荡的房间里只摆放了3张钢丝床。庞金尧打开背包,把2公斤重的被子拿出来。在休息时,他将半床被子铺在身下,半床盖在身上。到了冬天,狂暴的北风刮起来,没有暖气的屋子里更是难挨。讲到这里,这位80岁的老人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寒冷,几次感慨“妈呀”。
  但那段时光,庞老倍加珍惜。“20世纪60年代正遭遇自然灾害,全国上下经济困难。飞机没有油,很难飞起来。我们一个月能飞2小时~3小时,能够保证技术熟练就很不错了!”
  没有时间飞行,庞金尧就积极参加学习,学业务,学《毛主席语录》。“将来都是要当机长的,政治上要进步。”老师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庞金尧的心里。“在飞行上,我可不想落后。那时入党很困难,没有时间飞行,我就积极参加学习、积极劳动,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说起这段时光,他的脸上露出骄傲的微笑。
  身边的同学陆续入党,庞金尧更加起劲儿地工作。一天,一名7期学员先于自己入党了,庞金尧突然一激灵。“我的表现不输给其他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不闹情绪,开始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原来,除工作踏实、要求上进外,还得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
  在不懈努力下,庞金尧终于参加了入党大会。他表明了自己入党的态度和决心,同时这位热爱飞行的热血青年还不忘给领导提意见:“您在生活上关心大家,在思想上关心大家,在技术上也要关心才行。训练不能停,我们的飞行技术不能丢啊!”
  说到这里,庞老拿出背包,掏出老花镜戴上,又徐徐铺平了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信纸,念道:“1965年2月24日,我加入了党组织;1966年2月24日转正。”
  那时,庞金尧一直想到首都的“心脏”天安门去看看。从苇沟到天安门有20多公里,庞金尧坐着班车,一路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到。他看着眼前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物,心想: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更强大。
  那个年代,我国内外交困。飞行员们被派往各地农村,为小麦、棉花、高粱喷药。老乡们都觉得能开飞机就是“上天了”,只有庞金尧自己知道,在安-2基础上改装的运-5飞机,飞行高度只有5米~7米,可以说是超低空飞行。在作业时,滚滚浓烟直往驾驶舱方向钻,即使戴着防毒面罩,也依旧被熏得不行。
  他们背着行李,走到哪里就跟当地的老乡同吃同住。就这样“走南闯北”,一晃就是27年。
  三
  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海口,海府路上的49号和59号并不显眼,甚至连门牌号都已有些模糊。但许多“老海口”将这里称为“梦开始的地方”——1988年,就是在这里,海南省挂牌成立,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为支持海南建设,民航广州管理局拟从第十六飞行大队和民航飞行学院抽调飞行员,划拨3架运-7-100飞机,组建海南飞行队。  
 
  庞金尧与年轻飞行员合影
  “你们不了解海南,先过去看一下”。时任民航广州管理局局长于延恩为庞金尧一行人买好了从广州到海口的机票。
  “当时的海口市只有中国银行一座大楼,西沙路全是泥巴”。眼前的一幕幕更加坚定了庞金尧的决心。
  “从运-5到运-7是大升级,这样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不管环境怎么样,我一定会去的”。
  1989年4月,庞金尧来到海南,那年他48岁。
  海口的情况比他看到的还要艰苦。没有办公室,没有营房,也没有机场,只有一个海口航站。在12平方米的油库小院里,有3排小平房,大家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于延恩每天早上起来带头打扫卫生,庞金尧看了深受感动——“起步一定很难,但我一定要干好!”
  飞行队只有8名飞行员、3架飞机,受机型限制,大家只能轮流在韶关、北海、桂林、三亚几个地方辗转飞。尽管航路信息已经熟记于心,但每次飞行前,庞金尧都要在床上铺开地图认真研究,不时记录下安全飞行的心得。
  “安全第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从最艰苦的训练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庞金尧,时刻不敢忘记周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指示。
  1991年,庞金尧迎来了转波音757机型的契机。“在飞行上,我一点儿也不想落后”。年过半百的他凭着过人的飞行技术,加入了转机型的队伍,成为那一批学员中年龄最大的飞行员。
  “这是我最后一次机会了,拼了命我也要赶上,不然就要被淘汰了”。波音757机型的规程是全英文制,庞金尧从零起步,每天加班加点努力学习。“别人看一遍就懂的东西,我常常看十遍也没能领会。这时我就想起毛主席说的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
  考核临近,庞金尧期待着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料,心电图检查却显示不正常。怎么能让身体拖了后腿?“我第二天4时便起来跑步,每天坚持,没有一次中断,终于又过了这一道坎儿。”庞老激动地拍着桌子说。
  椰风海韵,岁月静好。一架架飞机腾空,一座座高楼拔起。1999年,海口美兰机场正式通航。当初的油库小院几度修建,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在与战友重聚时,庞老写下了《十年重回首,难忘油库情》的诗篇。在诗中,我读出了他“一声令下到海南”“我们不干谁来干”的豪情壮志,读出了他“油库小院把家安”“从头起步处处难”的义无反顾。
  回忆起自己的飞行生涯,80岁的庞金尧笑道:“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会格外珍惜每一次飞行,只有热爱才能沉着应对。”
 
庞金尧在机舱
  
  2001年,庞金尧结束了40年的飞行生涯。退休后的他,生活非常精彩。“自己过好日子,不给大家添麻烦”。
  到庞老家中拜访那天,他泡了一壶好茶,而后在楼下站着迎我。
  我们一起来到庞老常去的老年活动室,屋里摆了一张乒乓球桌。平日无事,他就找战友比试乒乓球技,20多岁的小伙儿都不一定能敌得过庞老。只见他灵活变线,声东击西,突然嘟着嘴发力,大板扣杀。庞老赢了一个球,他与战友对视着哈哈大笑。
  
  退休后的庞金尧常去老年活动室找战友比试乒乓球技
  在老年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庞老的书法作品。“我平时喜欢写写字,有时候玩玩篆刻,中华文化不能忘记啊!”庞老笑着说,“有时我看到一些新闻,也会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  
 
  庞老也是书法爱好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武汉的情况牵动着庞老的心。2020年1月23日10时,在原本热闹而繁忙的农历腊月二十九,武汉的机场、火车站、轮渡、长途客运站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见此情景,庞老拿出纸笔,写下了“今生有幸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的感慨。“说‘封城’就‘封城’,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国家治理的底气。这场抗疫再次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是最杰出的”。
  当然,令庞老自豪的还有他的两个外孙。小一点儿的外孙活泼好动,对飞行充满了好奇;大一点儿的外孙就读于中国民航大学,学的是发动机专业。
  庞老一直期盼着两个外孙能学好文化知识,练就强健体魄,为我国民航事业的发现贡献力量。“我们国家已经有自己的大飞机了,现在关键是管好‘心脏’,把发动机造出来”。
  后记
  临近采访结束,我们邀请庞老来到了机场飞行区。时隔20年,庞老再次穿上飞行制服,挺直腰背,走进了一架空客A320飞机的驾驶舱。看着一排排智能化的按钮,庞老隔空把杆,手部动作坚定有力。
 
  庞金尧进行飞行演示
  在临走时,一架南航的飞机正从美兰机场起飞,划过头顶的天空。庞老抬起头,目光追随着机翼。
  “一路平安!”庞老小声念叨着。(中国民航报 记者田以丹)
  
  《中国民航报》2021年6月28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