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拉:我从玉树来

抗震精神

  10多年来,抗震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激励着新时代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7.1级的地震降临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土地上。在那场灾难中,玉树巴塘机场的通信机务员秋拉,通过短波通信设备第一个外界通报了震中的情况——“玉树发生地震,机场受损不大,通信设备运行正常……”这条信息为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废墟之下的人们赢得了最宝贵的“救命时间”。

  “兰州!兰州!玉树叫!”、
  “兰州!兰州!玉树叫!”
  ……
  11年后,与记者面对面谈起2010年“4·14玉树地震”时,秋拉依旧记得自己在一次次尝试与外界取得联系时的急切;依旧记得在一次次等待回复时度秒如年的煎熬;更记得在短波通信设备里突然传出“兰州收到,请讲”时,自己与同事如释重负的激动……
  如今,时光即将转满一轮,玉树早已从废墟中“站”了起来,秋拉也离开玉树来到西宁,成了曹家堡国际机场的一员。为了完成这次采访,秋拉和我一起回到了玉树——她的家乡,她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秋拉
  玉树巴塘机场,一座建在海拔3950米地区的高高原机场。离开3年后,秋拉对这里的一切仍十分熟悉,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与11年前相比,如今的玉树机场分外热闹,每天都有十几个航班进出,“我们刚来那会儿,每周只有3个航班”。
  快速增长的客流量,让原有的候机大厅捉襟见肘。2019年,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可研代立项,而负责前期工作的正是秋拉。走出航站楼,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大楼,秋拉说:“那就是我们的新航站楼,总面积5700平方米。明年建成后,每年可以保障130万旅客进出港。”
  刚下飞机,高原阴雨天的寒冷,不禁让所有人都拉紧了衣领。虽然衣服厚重、口罩遮面,昔日的同事们还是一下就认出了秋拉的身影。从停机坪、航站楼到塔台,有人高兴地扑上来与她拥抱,有人则见面就是一句,“来了咋不说一声哩!”
  与大家熟悉了之后,我才知道这些热情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是秋拉的生死之交。在“4·14”地震中,他们一起经历了慌乱的时刻,一起徒步前往镇上寻找亲人,也一起坚守在玉树机场,为救援拼尽全力,为伤者的生命护航。
  接近中午,阴沉的天色稍稍有些转晴。到了午饭时间,秋拉和同事们邀请我一起去机场食堂。“食堂还是原来那样”。找到地方坐下,秋拉告诉我,地震那天早上,大家都被吓得不轻,不过看到宿舍楼受损不大也就没太担心,三三两两地走去食堂吃早饭。直到在电视上看到新闻,她和同事们才知道灾情的严重性。
  “央视播出了国家地震台网的速报,玉树发生7.1级地震。我们看到后,所有人都心里一沉,大家扔下碗筷就往外走。有人赶紧掏出手机与家里人联系,有人反复拨打着公司和州政府的电话号码。但是,当时玉树的通信全都中断了,移动、联通、电信哪一家都没有信号”。
  消息传开的一瞬间,焦急的情绪在整个机场弥散开来。然而,作为机场工作人员,除着急外,大家都明白这座机场对于救灾的意义。了解到灾情严峻,机场领导紧急布置工作,要求各岗位员工查看设备,确认各处损失,报告机场情况。航务部通导队班组长秋拉需要尽快确认机场通信设备的状态。她很快想到,塔台上有一台短波通信设备,如果它工作正常,机场就能与兰州区调联系上!

  秋拉当年就是用手边的这台设备与兰州区调取得联系的
  当即,秋拉跑到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卫国身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李卫国也觉得这个方法值得一试,让秋拉立即去塔台。走进塔台的那一刻,秋拉的心情平静了一些——与宿舍楼一样,玉树机场塔台内部也只是多了几道裂痕,其余基本完好。默契地合作之下,秋拉和同事确认,除ATM设备以及电信交换机机房线路因光缆中断而告警外,其他设备均运行正常。
  找到短波通信设备,秋拉按下开关,拿起话筒,略带忐忑地发出口号:“兰州!兰州!玉树叫!”或许是时间尚早,话筒里迟迟没有回音。秋拉一次又一次地喊着:“兰州!兰州!玉树叫!”……8时40分,话筒里终于传来了回音:“兰州收到,请讲。”
  强忍住激动的心情,秋拉简短地向对方说明了玉树发生地震以及机场的适航情况。很久之后,她才知道,这段简报是玉树在震后向外界发出的第一则信息,这台机器则是玉树当时唯一能够与外界通信的设备。
   二
  时间回到11年前。地震那一天,玉树机场工作人员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快回到家人身边。检查过设备后,分公司领导班子决定,家在结古镇的员工可以坐班车回去探望亲人。
  “联系不上家人,我们都要急死了!”藏族姑娘代吉与秋拉同一年进入玉树机场工作。她告诉我,“除担心家人外,我们当时都觉得镇上和家里才更安全。”
  仅仅10分钟后,代吉就发现自己错了。“班车开到禅古寺附近就走不动了。山体滑坡冲断了道路,我们只能下车,徒步往回走”。
  在秋拉的记忆中,她不记得自己走了多远、走了多久,只记得沿途房屋已经沦为一片瓦砾,人们乱作一团,有人放声大哭,有人四处呼喊,有人满身是伤地躺在路边……机场的员工们一边帮忙救人,一边踩着黄土碎石往家的方向走。
  熟悉的家乡面目全非,秋拉和同事们只能凭借记忆前行。在一个小山坡附近,秋拉的手机终于有了信号!然而,她多次打给独自在家的阿妈,电话却始终都接不通。不知走了多久,不知打了多少次电话,秋拉和代吉总算回到了结古镇。
  即将到家时,秋拉阿妈的手机总算打通了——原来,地震发生时,阿妈没来得及跑出去,被大门口的拱形砖石砸中了。幸运的是,周围邻居多,大家齐心协力把她从废墟里救了出来。
  回到家,秋拉看到阿妈坐在院子里。“她的眉骨和手臂都受伤了,我赶紧带着她找地方治疗。但是当时太乱了,我们去了几个地方都没找到医生。其间,不时还有余震发生,我们只好回家,坐在院子里等消息”。
  确认彼此无恙后,阿妈对秋拉说:“我没事了,你赶快回机场去吧!在那里,你还能帮上点儿忙。”看着满身是土、手臂受伤的阿妈,想着一路走来的废墟瓦砾,秋拉脱口而出:“我哪儿都不去,就在这儿陪着您!”
  听见女儿的回答,阿妈牵来了自家的小土狗,她安慰女儿说:“你别担心,周围都是邻居,大家能相互照看,而且还有它陪着我呢!”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说服秋拉,她不打算就此离开。没想到,阿妈却动了气,她捡起脚边的石块丢向秋拉,“你走!快走!回机场去!”
  说到这里,平静的秋拉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对她来说,那个场景历历在目,那份伤心久久难以释怀。秋拉也知道,阿妈的这一举动是一名老党员的真情实感。此时的机场承载着家乡父老求生的希望,多保障一个航班,就能多挽救数十上百条生命。
  迟疑过后,眼泪未干的秋拉决定回到机场,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此时,探望过家人的同事们也纷纷来找她一起走。回程路上仍旧是一片狼藉,大家一路搭车,一路步行,终于离机场越来越近。走到离机场不远的禅古寺附近时,一个水电站的大坝被震坏了,“那段路特别难走,泥把小腿都没了,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通过”。
   三
  一来一回的路,我问秋拉走了多久,她说很久很久,但具体时间不记得了。我打开手机在地图上查看:从玉树巴塘机场到结古镇,路程约27公里。在正常情况下,一名成年人全程徒步,需要耗费约6个小时。
  在采访过程中,秋拉几乎没有说过“累”这个字。然而,4月14日那天,秋拉和同事们无疑是身心俱疲的。回到机场简单休整之后,秋拉便投入到了机场救援保障工作之中。
  在那之后的7天里,机场几乎所有员工都在昼夜保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秋拉说,支持大家坚持下来的,是不断降落的救援航班,是在危难中能够为家乡人民铺就空中生命通道的责任与骄傲。

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纪念章  
  我问秋拉:“当看到第一架飞机降落时,你是什么心情?”
  “活着真的很重要。”秋拉答。不一会儿,她又补充道:“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把航班保障好,让更多的航班飞进来,把更多的伤员送出去,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在玉树地震博物馆,讲解员透露了一组数字:地震发生后,玉树机场的航班量从每周3班暴增至每天最多52班。这些航班的顺利起降,确保了从废墟中救出来的群众能够在黄金救援时间内转到外地进行救治。
  一个个“生命航班”背后,是秋拉和同事们不舍昼夜的守望。巨大的压力催着这个当年仅有28岁、参加工作才两年的藏族姑娘“一夜成长起来”,也让她的业务技能一日千里地精进着。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秋拉不止一次“恨不得自己能再多干一些”。工作间隙,机场员工都会自发前往候机大厅帮助灾民或者维持秩序。一次,秋拉正在忙,躺在地上的老婆婆却突然拉住了她的脚。“航班再多,每班能运送的伤员也是有限的,大家只能在候机大厅排队,先来先走,后来后走。老婆婆一再跟我说,不拉我没关系,拉我的小丫头先走吧!”听到老婆婆哀求的瞬间,秋拉十分痛苦,“我恨不得变几架飞机出来,把大家都拉走!”
  由于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色,2010年5月,秋拉被批准火线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入党是我自上大学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党员,他们一直教育我要上进,要积极入党。2008年,我在中国民航大学培训的时候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了2010年,我终于如愿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秋拉在震后重建的新家里
  11年后,说起当年的骄傲、自豪与痛苦,每一种情绪、每一个画面在秋拉的心里都仍旧格外清晰。这种复杂的情绪,成了她职业生涯中抹不去的精神印记。考虑到高原地区的工作环境特点,西部机场集团青海机场针对基层员工和高高原机场员工出台了一些政策。2018年,在工作10年之后,秋拉离开玉树来到西宁,成了曹家堡国际机场建设指挥部前期办的高级主管,负责玉树机场改扩建前的土地预审、地质灾害调查、草原征占用等报告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以及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湟中导航台的选址等工作,确保机场改扩建项目顺利实施。
  灾后重建的玉树面貌焕然一新,在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和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机场川流不息的旅客给雪域高原上的这座小城增添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离开了生活30多年的家乡,秋拉有着太多的不舍和眷恋。然而,她也愿意去迎接新岗位带来的挑战。“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工作要从哪里抓起”。秋拉说,好在领导和同事们都很支持自己。“每次有问题,大家都会很热心地为我解答。有时候,领导还会主动拿一手资料给我学习。经过了一年多的磨合,我现在的工作已基本上手了”。毕竟,经历过地震生死一线的考验,对所有像秋拉一样的玉树人而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值得积极拥抱、勇往直前。

玉树巴塘机场(本文图片均由记者王艺超拍摄) 
    后记
  采访快结束时,我问秋拉:“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以及庞杂的新工作时,你想过放弃吗?”
  一直说话都不疾不徐的秋拉果断回答:“没有。”她告诉我,自己一直都记得在火线入党时的心情。“在玉树地震中,我感受过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爱,我想用自己的行动报答这份大爱。11年前,当地震发生时,玉树机场开航不足一年,员工也主要以‘80后’为主。但我们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经受住了灾难的考验,在老民航人的带领下,为这场堪称奇迹的民航救援行动提供了保障和支持。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变得更有责任、更有担当,把抗震精神传递下去”。(《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