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主旨演讲

机场地面设备智能化的新要求——基于绿色民航视角
时间:2020-11-19| 编辑:lihaiyan|【

吕继兴:首先,非常感谢威海广泰还有各位同仁机场的支持,咱们又能有机会围绕着空港设备的绿色化跟大家聊一聊。

咱们办这个会议是第二,我就在想这个会议很有必要有必要体现在哪里?用《礼记·大学》开篇第一章第二句话就形容,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为什么这么说?他的“止”是发展目标,这个会这块就可以体现到在座的咱们机场的同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这次材料为主的工作,“蓝天保卫战”2020年收官收官之后,有同事问后面怎么弄,如果大家看媒体刊登的“十三五”关于“蓝天保卫战”的总结就会发现未来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先把这个风放出来原来的标准将会继续执行所以说按照原来咱们行动计划里面要求的,重点机场100%,其他区域机场50%

接下来介绍一下今天分享的考虑,我们学校做智库,智库是什么?智库就是思想库,思想库就偏软一些,我们想着行业发展应该是怎么样的,但是具体落实离不开各位同仁的扎实工作,其次更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配合。

我的报告是这五个方面:一背景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反复说了,需要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原来说是四个全面,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完之后四个全面依然不改,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民航地面设备电动化从今天上午几位专家介绍的,是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之前环保部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小康全面不全面,生产环境很关键,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所以为什么发布了相关的文件、行动计划,并把2020年作为收关之年。有了这些宏观目标之后政策驱动就有了,2018年6月份,国发2018  22号文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9月14日就发布民航2018年95号文,就是民航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2019年2342号文件关于加快民航“蓝天保卫战”相关单位获得资金补贴。最后是什么效果?现在咱们国家场内运行电动车辆13%是新能源车辆。

这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场景或者是非常火热的局面,但是在这其中我们在做政策复盘的时候就发现一点小问题,这个问题概括一句话,政策压力增大叠加政策补贴,刺激行业新能源车辆需求急遽释放,怎么体现出来的?

这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做的地图,这三个区域分别是重点区别。2017年的时候这里面机场总共有69家,重点区域40家,其他区域29家,。到了2020年我们收关的时候,就变成了70家,重点区域39家,南苑机场停了,其他区域变成31家,这些机场突破500万,所以就迈入其他区域机场。总共70个机场,能够完成我国旅客吞吐量九成,我国货物吞吐量接近100%,吞吐98%起降架次占当年起降架次80%以上,把这70个机场抓住,全国239个机场里面“蓝天保卫战”或者是地面设备的电动化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这是当时制定政策时为什么说要抓大放小,设定重点区域以及其他区域,在这里跟各位领导做一个简要回顾。

有了需求,需求倒逼产能推动创新实践,赢来行业新能源车辆的被动式创新,原来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要求的。现在咱们其他设备里面,牵引车30%实现了电动化,清水车、无水车分别是32%、59%,平台车31%,客机车27%,皮带车39%这是整个获批设备里面电动化的比例。三成以上都是有电动化产品,然后选择设备的时候就不会再说是没有这个设备了。

如果各位领导有回忆,2018年推行打赢“蓝天保卫战”相关工作摸底调研,摸底调研最后有四个问题,有什么困难或者是主要考量是什么,当时调研问卷我都收回来了做分析,首先是安全,其次是设备淘汰或者是残值比较高延长使用年限,再者没有产品。但是我怎么说是被动式创新呢?试点释放需求但是产业反应滞后,行业规模铺开,次年取证量是井喷,2015-2017年民航开展油改电六家试点之后,其实我们产业反应比较慢,在电动化总共取证的设备2015年不足五台,2016年不足十台,2017年十二台,到了2018年的时候因为前面试点工作结束了,后续“蓝天保卫战”工作又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向,整个2018年电动化设备基本上没有取证,这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我们的创新就是被动创新,我们不会主动的响应国家号召,通用车已经电动化,民航通用车电动化没有意义、没需求,这样就不创新了。但是2018年出了“蓝天保卫战”之后到2019年的时候,45种设备取证,2020年25种设备取证,是没有创新能力吗?是没有创新基础吗?是不支持创新吗?不是!

在这里借用贤哲的话,我也说目前民航场内新能源车辆运行的三朵乌云,大家可能都是在日常工作当中反应出来,质疑安全、质疑效率、质疑效益,民航不是新例子,通用车里面五大痛点,续航、充电、成本、安全和残值,这是通用车电动化国家在推行过程当中克服的五个痛点,民航其实也是从这里面归类就可以了。

安全,安全底线不可触碰,归根结蒂恐惧来源于未知,新能源车辆作为相对的新兴事务不了解、不熟悉,这是我们的恐惧根源,经常有机场领导说睡不着觉了,怎么办?心提到嗓子眼了,生怕出现安全问题,我们也不知道电动车是怎么回事,我们只能按照最贵、最好的买,买完之后只能看产品了。因为不懂或者是不熟悉,只能是照贵了买,照好了买,这就影响后面的效率问题,续航跟充电是运行效率挑战的现状,既有运行和管理规范是基于油车,想变化实现迁移式管理怎么可能?两种车型根本上就不一样,管理风险点不一样,运行特征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的手册就仅仅进行查找替换,在督察的时候同样的手册不同的部门进行应急处理或者是管理规范都自己打架,这说明了什么?不要说运行的效率不好,而是根本还没有考虑效率的运行。成本残值投入大不确定性高,初始投资过高,不管车还是桩,不要说投多少钱增加运营成本,归根结蒂是没有将生产、环境、成本纳入自身成本考量,有的机场说我弄这个桩还得上电力改造,好几个亿,什么时候回本?天天算这种小账、眼前账这个事情永远推不起来,但是推这个事今天不推就明天推,今天推可能是行业推拿资金哄着推,可能拿行业先进表彰推,或者主管部门对自己行业企业进行保护的角度推,待明天推则是地方生态部门拿一把手的帽子去推,那个工作将更加被动。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大的方向、大的趋势,潮流不可阻挡,与其晚做不如早做。

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首先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发展战略的定力,将场内新能源车辆和设备安全管理、监管系统化,要一盘棋。首先,怎么尊重客观规律呢?电池的安全受制于材料,不可避免,走到哪没有一个电池的厂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前期做政策相关储备时,没有一个电池厂商敢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大胆用,怎么用我这里都没有事。但凡说我用着没事前面都是有一堆的前置条件,但是那些前置条件对于民航来说也是逐渐消灭,运行的便捷性是在提高,标准是逐渐放宽的。

今天是有电池企业参加,可能还要把电池防无设计、管理和考核验证做好,做好之后剩下就是我们来怎么预防。一是加强研究,加强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研究,健全电池安全评估以及预警机制,这是本次开会目的,行业作为安全红线不可突破,我们释放行业的需求是什么?电池厂家您做好这方面研究,能够让我们的从业者晚上可以睡着觉,把心放在肚子里。

二是监管,有企业自身监管和政府监管,建立安全隐患机制,完善体系,形成完善车辆运营和充电设施监管体系,现在都是应对督察工作建立了相关的办法,刚刚我说在督里面的文件根本不能细看,细看都是打架的。

三是形成共识,什么样的共识?及时更新标准予以规范完善,认知是在螺旋上升、动态发展的,经过我们的实践有些我们开始认定的事可能会改,可能会调,拿125千瓦时每千克来说,那是参照工信部,后面伴随着电池技术的成熟、电池成本的下降,或者是行业需求的明晰,这个数会不会改,个人认为是可以改的。

发挥新能源车辆便于数字化、智能化优势,积极开展数据平台建设,充分的依托智慧手段,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平安是基础,智慧是手段,绿色是路径,人文是中心目标,这是我个人理解。开始在推新能源车辆的时候,改善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环境是考量之一,另外一个考量是什么?就是新能源的车辆具有天然的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基础,这是桩,这是车,这是民航场内使用场景,现在国标要求得传到车企、传到桩企,有的桩企不要,做的好一点桩企需要运行数据。当然车和桩之间有BMS的通行数据,这是作为前提条件,也是国标要求。

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或者是现状是什么样?数据是资产,这么好的数据拱手让人可行吗?可持续吗?是高质量发展吗?其实并不是,所以说在历次督检查单里面,尤其第三轮检查说要建立第三轮监督平台。有认识朋友就跟我抱怨,车买了,桩建了,为什么建设这个系统,根本没有说这个系统事情,我说你得考虑可持续跟高质量发展。形成现状就是机场说有没有信息平台建设,然后说有就上车企平台看,这些车在我这里运行的,上桩企平台看这些桩在我这里运行,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样的?机场自己建设相关的桩跟新能源车辆或者是再扩大一点,车辆的运行管理平台,就像我们的AOC一样,我们的AOC说是对监控飞机、监控什么运行感觉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车的运行、桩的运行,就感觉这是需求,所以后续建议是这样做。

 “十四五”期间要建设民航自己的场内新能源车辆以及充电桩的监控平台,这个责任已经明确了是由我们中心来承担,前期也跟威海广泰公司以及相关的桩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与交流,借着这次会议的机会,希望其他的上游制造商场能够积极参与,我们也是开着门办平台的,希望我们能够携手更好的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为行业的用户提供保障与服务。

一个一个机场建立自己一个一个平台,最后从机场汇入整个大平台,这是我们“十四五”期间要做,甚至“十四五”前期要做的事情,原来第三轮督察如果有同事准备材料,非得把车跟桩放在一块,说有车,桩有桩,必须得把车和桩放在一块,这样才可以解决所谓的安全隐患、效率问题以及效益问题。

未来建议,也是趋势一部分。就是电池的安全与智能化是双管齐下的工作,一方面提升自身的安全阈值、促进管理水平提升。双管齐下,以安全、智能作为牵引,“十四五”期间民航发展安全底线、智慧主线已经定调,民航空港地面设备电动化管理也是秉承大的发展原则。从政府来说增强或者是持续监管能力,再有就是构成全产业链的数据,往主机厂商或者设备厂商释放需求,近些再往上延伸一步上电池厂商提出我们的需求,往下车辆的残值或者是电池利用可以提高我们的使用效益。所谓的关键数据分析就是有了电动车之后,车辆的使用效率、经常使用区域都可以很明确提取出来,进而形成桩、车更好匹配,车辆更好运行,原来总说由车变车,有的是1:2,有的是1:5,能不能做到1:1,一点一点往下降。

关键数据分析完了之后就可以导出更加具有数据支撑、可视化更强的场内新能源车辆以及桩的运行规律,你就可以指导我们区域的能源管理、区域车辆设备运行,进而提升我的整个机场运行效率。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