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瑶集团定点帮扶贵州省望谟县洛郎村:板栗飞上天

 

早上7点半,天刚蒙蒙亮,洛郎村村民何兴平就和同一小组的两个伙伴背着箩筐和剪刀上山了。

洛郎村位于黔西南的望谟县,这是号称贵州省最暖和的县,但是在三九隆冬的早晨,山里的空气依然透着阵阵寒意。

来到何家的承包地里,数百棵板栗树赫然眼前。虽然树叶落尽,但是疏枝横斜,虬干昂然。何兴平熟练地爬上树干,对多余的枝丫进行修剪。村民罗德胜则举起高枝剪修理最高处的枝条。

“如果3年前你来看的话,这块地可不是这样的情景。”何兴平笑着对记者说,“那时这里杂草丛生,有的草长得比人还高。那时我们把板栗树种下去就不管了。秋天到了,栗子熟了掉下来,我们到草丛里去摸,摸到多少算多少。我这十几亩板栗地,一年的收入才八九百元,所以根本不愿花时间去管理。家庭的主要收入就靠外出打零工。”

洛郎村共有5个村民组、7个自然寨,村民绝大部分是布依族,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07人。全村耕地面积有6000多亩,大部分耕地是山高谷深的坡地,很少有水田。但当地的气候条件却适合板栗的生长。而且这里所产的板栗以其独特的香、软、糯得到民众青睐,村里几乎组组都有板栗基地,户户都有板栗树。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树的老化,曾经辉煌的板栗呈现出“单产低、价格低、效益低”的“三低”现象,变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废弃树”,或者是让老人每年有些微薄收入的“养老树”。

“二十多年前,卖几斤板栗就可以支付请一个劳动力的工钱,家里每年产板栗三四千斤,两三年的板栗收入就可盖起一栋楼房。但到了四五年前,摘一天的板栗,工钱都难付,更别说靠板栗支付家庭开支了!”何兴平回忆起往事心情有些沉重。

小板栗扛起致富旗

一切变化都从2016年开始。

2016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央统战部的安排,上海均瑶集团定点帮扶贵州省望谟县洛郎村。均瑶集团通过多次考察调研后,确定了在洛郎村以建设“望谟县万亩板栗高产示范园”为抓手,来帮扶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如何改变农民粗放的生产模式,让板栗树扛起致富的大旗呢?均瑶集团派出的驻村帮扶干部徐建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徐建军在探访中发现,贫困户短期内没有收入来源保障,又没有资金投入生产,而且对种板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脱贫难度很大。他对症下药,从鼓励贫困户到园区去工作成为“产业工人”入手,让每个出工的农民每天可领取100元务工补贴,确保了他们不出村就有稳定的收入。

“均瑶集团聘请了省里和县里的技术专家,定期在田间地头对我们进行嫁接、浇水、追肥、防虫、修剪等一系列规范化培训。通过参加培训,我嫁接的10多亩板栗当年就取得了好收成。以前每亩板栗最高只能收100多斤,现在能收400斤~500斤,产量翻了两番不说,而且板栗的个头均匀、卖相好,收入更是翻了好几倍。”何兴平一脸笑意地说。

去年,何兴平家的板栗收入超过了2万元,而两口子一年的出工费更是超过了5万元,3个孩子中的两个在校生每人还得到了均瑶集团发放的教育补助金5000元,一家5口人全部脱贫。2016年底,何兴平又在山坡上增加了48亩种植面积,预计明年开始有收成,三五年后进入旺盛期,每亩六七百斤没有问题。

往年的村民们眼中被废弃的“养老树”,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小板栗坐上大飞机

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健全了,贫困户的脱贫意愿被激活了,板栗的产量和质量提高了,但是农民心中还是有个疙瘩没有解开:我们村越来越多的板栗能保证卖得出去吗?能始终卖个好价钱吗?会不会因为产量高而果贱伤农?

均瑶集团联系上了当地一家新成立的板栗加工企业——光秀生态食品公司。光秀公司的主业是收购和加工望谟当地的板栗,其开发的“哆吉栗”板栗食品,受制于市场营销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掣肘,销售一直上不去。均瑶集团就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与优势,利用旗下吉祥航空的有利条件,帮助光秀公司通过了民航的航空食品审批,将小板栗带上了大飞机。

吉祥航空每年有1800多万人次的旅客运输量,这些旅客不仅能在飞机上品尝到“哆吉栗”,而且下了飞机后,还能在包装袋上扫码购买“哆吉栗”,这一举措帮助光秀公司叩开了电商销售大门。如今,光秀公司的“哆吉栗”板栗已成为“网红”食品,备受关注,销售额从2016年的900万元激增至2019年的6000多万元。均瑶集团和光秀公司帮助洛郎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合作社与光秀公司签订了保底价收购协议,收购价也由原来的每斤1元提高到每斤4元左右。以保护价敞开收购板栗,不仅确保了贫困户的增收,更是激发了他们种植板栗的积极性。

小板栗坐上大飞机,也成为村民脱贫致富主渠道的一个新开始。

“打工仔”终成“主人翁”

“均瑶集团刚入村帮扶时,我并不理解他们的举动。”何兴平一边修剪着树枝一边向记者介绍,“我当时的想法是最好直接拿到扶贫款,然后再帮村里的大户出工,或者外出打零工。”

“均瑶集团的徐总一次一次地来做我的工作。为了鼓励我们到自己的地里干活,他们还出资采购了大批化肥,让贫困户每亩可以免费领取一大包,而且还承诺每次出工都给工钱。”何兴平说。

何兴平当年把化肥领回家后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出去打工?每个月也就3000元左右的收入,还不能保证。如今在自家林地里干活不仅有补贴,种植板栗所需的生产资料投入还由均瑶集团出资,更令他惊诧的是,板栗所有的收成都归他家所有。有了这种“真金白银”的鼓励,他的干劲彻底被激发。

何兴平说:“去年6月以后,我们出工就没有工钱了,但是我还是会去做。均瑶集团帮了我们那么长时间,打下了那么好的基础,我们再把地撂荒了怎么对得起人家呢?我以后再不需要出去做泥瓦匠了,把60亩板栗种好,全家都可以奔小康啦!”

看着村民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变化,徐建军的心里满是自豪。他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洛郎村的贫困发生率已由2017年的16.3%下降到2.7%,85%贫困户实现了收入倍增,整村脱贫指日可待。

冬末春初的洛郎村,地里已经渐显绿意。太阳渐渐升起,何兴平们在林间劳作的身影也从剪影变得清晰。

3年间来过无数次洛郎村的徐建军抚摸着一棵刚修剪的板栗树,想到最初入村的梦想,嘴角露出了笑意。

小小一棵板栗树,可以是养老树,也可以是摇钱树;可以寄寓荒草,也可以一飞冲天。(《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