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怀敬畏之心 共建过硬作风

在安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三个敬畏”是民航人对安全发展规律的系统剖析,也是对当代民航精神的深入诠释,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展示着民航领域的新成果、新认识、新要求,明确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边界;另一方面,它也给个体提供了行动原则和度量标尺,为落实具体工作、开展安全自察指明了方向。
 
敬畏之心是保障民航安全的核心逻辑。“敬畏”是一个复合词,具有严肃、尊敬、谨慎、畏惧的含义。它是源自内心的纯粹信念。越是原始简单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稳定性和决定性。敬畏心,是确保民航安全的原始需求,将顺应规律法则的事物自然保留,将违背和矛盾的部分拒之门外。敬畏之所以能够成为核心,是因为它可以驱动人内在的约束力,清晰界定“应为”与“不为”,进而成为行动的纲领。
 
心有敬畏者,方能行有所止,进而行之高远。对民航业来说,守护生命、遵守规章、践行职责,构架起了行业的基本骨骼。而敬畏之心,就是筑牢民航大楼的强力“黏合剂”。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味着失去敬畏,便有随时面临巨大损失的风险。
 
要成为人民生命安全的忠实捍卫者,必须共怀敬畏之心,对漏洞和短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让敬畏成为民航人的共识,是坚守安全底线、增强安全意识的最优途径。让信念扎根,让敬畏成为行为的引导,内化为无形的度量尺,才能为民航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个敬畏”是内部高度统一的有机体。“三个敬畏”为我们指明了民航从业者所敬畏的对象。事实上,这三个关注对象不是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敬畏生命是民航工作的根本追求,它与“以人为本”理念高度契合,是谈论一切质量、效率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有边界明确、严密周全的实现途径。敬畏规章提供了方法论,将守护生命的行为标准化、系统化,在规章设定下,严丝合缝的流程体系能够完好拉起安全保护网。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保护策略,而要长久维持保护网的稳定,需要我们日复一日遵从既定规则,保护其完整无缺。敬畏职责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内部动机,将保护网加牢加固,查缺补漏,使其牢固不散。
 
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等同于失去了人文关怀,缺少了对规章的敬畏等同于失去了执行路径,缺少了对职责的敬畏等同于失去了责任担当。心中有人民、制度完善、执行有力,才能真正担起使命、不忘初心。不因心存侥幸,就绕开规章;不因心存倦怠,就渎于职守。“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者紧密相连,只有真正做到“三个敬畏”,才能成为有温度、守制度、尽责任的合格民航人。
 
“自省、尚拙、自律”是建设过硬作风的不二法门。海因里希法则告诉我们,一次重大事故的背后必然有一百次未遂事件和几十次轻度损失。这个法则对于我们有两个启示:一是事故的发生必然有其关联起因和先发信号;二是事故发生前一定有足够的提示,我们要及时遏制苗头,防患于未然。
 
自省。对生产运行工作,应不断回顾检查、梳理反思,自问:我是否以旅客的平安为目标投入工作?是否严格按照程序规章来处理信息并无所疏漏?是否熟悉掌握并履行了自己的职责?通过不断自查、分析、总结,我们能更审慎地控制风险。尚拙。它与“取巧”相反,意味着凡事不怕繁琐,遇到问题不留死角,不求省力、不图轻松,扎实做好细节。事实上,放松警惕、麻痹大意是安全的大敌。安全无捷径可走,可走的捷径必然不会安全。克服侥幸心理和变通思维,严守规定、遵循规章,我们能更好地保障航空安全。自律。安全是项长期工程,剐蹭事件、无后果违章等现象,暴露的是松懈大意的工作状态,需要我们将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常态化,将工作流程、执行标准自动化。狠抓安全基础,在日复一日中练好基本功,我们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问题,确保民航安全。(作者宋晓玉 单位:北京大兴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