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敬畏”精髓 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诠释了当代民航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了民航人的职业自豪感和精气神。“敬”反映的是价值追求,强调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体现的是自省智慧,警示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怀敬畏之心,才会有战战兢兢的体察心情;怀敬畏之心,才会有如负泰山的神圣责任。

“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者既是深度上的递进,又彼此相互支撑。敬畏生命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是“生命高于一切”的根本体现。只有全面强化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才有牢固树立“三个敬畏”的理论根基;敬畏规章是从业准则,让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让承担责任与严守底线有机统一,使之成为守护生命的天平,融入安全运行的血液。敬畏职责是自我追求,强调个人对行业的价值体现,以职责托起生命之重,维护规章之威。

长期以来,在公众的认知中,民航业通常是“被浪漫化”的:乘务员身穿笔挺的制服,拉着行李箱行走在候机厅,可以飞遍大千世界,感伤离别、惊喜重逢、迎接邂逅。然而,不身在其中,无法理解行业真实的另一面。落实好“三个敬畏”,应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保持好“敬畏生命”的价值追求

自2005年进入民航业,我就在不断融入、理解、感悟着这个行业。15年间很多东西已经改变,但行业对安全的追求却是自始至终没有变的。从系统安全理念到安全管理体系,从经验管理到标准操作,“不触安全红线、死守安全底线”成为民航最重要的基因,深深植入每个民航人的灵魂。同事曾笑谈,在民航时间长了都会有点儿“神经质”,到一个陌生地方旅游时,最先注意到的竟然不是风景,而是存不存在风险隐患;如果出现意外,需要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身伤害。这种对安全的高度敏感,恰恰体现了从业者对于生命的敬畏。尽管行业不断刷新着安全记录,但大家并不“知足”,因为我们深深明白,生命安全对于当事者个体意味着什么,对于他的家人意味着什么。工作再久、经验再多,也要心存敬畏,对待每一次任务都要作为第一次,慎而又慎、自警自省,始终保持好“敬畏生命”的价值追求。

遵循好“敬畏规章”的客观规律

去年《中国机长》上映,一时好评如潮,不但公众大呼过瘾,业内人也甚为推崇,因为它不仅拍出了行业光鲜浪漫的“面子”,更拍出了民航业下苦功的“里子”;拍出了“浪漫云霄”“成功备降”“英雄机长”这些经典标签背后,民航人每日的工作细节和生活点滴,更拍出了行业复杂而强大的运行体系。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造就了风挡玻璃碎裂后,零下40摄氏度的机舱内,在身体被冻伤、极度缺氧、仪表部分失灵的状态下,靠手动操作,最后成功备降的奇迹。中国机长是令人敬佩和信赖的,在千钧一发之时展示出超高的职业能力。而民航是一个大系统。曾有人统计过,旅客一次完整的航空出行,需要至少经过43个环节。换句话说,就是有43个不同岗位专业的民航人在为你保驾护航。如何让系统运转顺畅,如何让专业保障到位?答案是流程、要求、管理的标准化。标准化构成了行业的规章体系,明确需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大部分规章都是授权性规定,规章允许才可为。它不单单是一段话,更是若干历史经验、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经过不断地完善总结,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安全之盾”。对规章心存敬畏,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对从事行业的热爱,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认真遵循好“敬畏规章”的客观规律,方能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落实好“敬畏职责”的职业操守

对于职责,就像我在初为人父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会莫名恐惧,担心健康、担心意外,有时也觉得这是杞人忧天。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对生命的不舍,对肩负责任的看重。身处社会,饰演不同角色,为人子要尽孝,为人父要严教,作为公民应爱国,对于工作须尽职。角色万变,但道理相通,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必负一份当属的“责”。人们常常笑谈,“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需要工作,自然需要具备相应的岗位责任。缺乏工作责任,行事必然无规少矩,对规则标准肆意破坏,造成野蛮生长,损人不利己。敬畏职责是岗位责任和专业能力的高度统一。只有个体承担好社会所赋予的责任,社会才能发展,文明才会进步。民航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落实好“敬畏职责”的职业操守,才能保持好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民航强国。(作者刘飞 单位:民航陕西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