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 全民健康奔小康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万象更新,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领域,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揭示了医疗工作的精髓。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有了全民健康,才会有全面小康。透过历史的镜头影像,让我们一起见证4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脚步。
普及医保  居民看病告别“自费时代”
家住辽宁省本溪市的赵女士是一位28年的糖尿病患者,家中一个桌面上的瓶瓶罐罐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是二甲双胍缓释片和瑞格列萘,这两种药都是治疗糖尿病的西药,但是我这个病还引发了心脏病,所以我每天还要吃其他药,每个月的药钱大概在300元。”赵女士说,“我记得大概在十几年前,身边好多老同事一起办理了医疗保险。办了医保后,像我们70岁之后看病基本上都不用额外花钱了。我每个月吃的药费国家补贴80%,我自己只拿20%,一年下来省了不少钱。”
与赵女士一样,82岁高龄、家住云南省昆明市的徐阿姨说自己一直是个“病秧子”。“我有心房纤颤,需要做射频除颤手术,但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的医生。恰好大医院知名专家可以多点执业的医改新政出台,由昆明的医院出面请来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给我成功地做了射频手术”。说起医改,徐阿姨频频点赞。她说,昆明很多社区都在开展分级诊疗,并配备了家庭医生,对社区里的慢性病人开展健康管理。
医改也给农村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阿姨有一位农村的亲戚得了肾衰,每个星期要做一次透析。以前,每做一次透析都要从其所住的县城到昆明,既费时费力又费钱。近年来,在医改大背景下,基层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亲戚在当地就能做透析,并且可享受医疗费用全额报销。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鲁友明表示,40年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地区处于“赤脚医疗时代”,医生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加上交通不便,农村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治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医疗卫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疾病的诊疗水平达到世界一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偏远地区交通便利,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的重症病人可适时到城市的大医院治病,全体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的医保制度用近10年的时间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城乡居民看病基本告别“自费时代”。2013年以来,我国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及住院费报销比例更是不断提高,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部分省(区、市)还建立了新型的城乡居民保险制度,大病保障制度及医疗救助制度持续完善。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大众健康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多体系的保障。对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布了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排行榜,认为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是全球进步最大的五个国家之一。
关注妇幼  中国经验值得全球借鉴
“女孩,体重3900克,身长52厘米”。当北医三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手托婴儿头取出婴儿时,哇的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让产妇喜极而泣。这一幕发生在1988年3月10日8时56分,我国内地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了!
婴儿的母亲是甘肃礼县盐官镇的郑桂珍。她双侧输卵管不通,加之38岁“高龄”,婚后多年不孕。抱着一线希望,她找到北医三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
做试管婴儿,这在当时几乎是“天方夜谭”。来华的外国医学专家做了几十例试管婴儿手术,全部失败。张丽珠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开腹取卵。全院只有一根取卵针,针头钝了就拿到钟表店磨一磨;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就把存放卵泡液的试管装在保温杯里;没有培养液,就自己照着方子配……张丽珠团队居然真的找到了卵,并顺利完成体外受精。受精卵开始分裂,张丽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将受精卵植入郑桂珍的子宫内。7周后,胎儿的心脏有力地跳动着,临床妊娠成功了!
为了感谢张丽珠教授,夫妇俩给孩子起名郑萌珠。巧的是,30年后的郑萌珠就在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工作。在帮助更多不孕不育家庭的同时,已婚的郑萌珠希望早圆母亲梦。
郑萌珠的出生,开启了辅助生殖技术的新征程。从解决“生不出”难题,到致力于化解“生不好”的困扰,我国现代辅助生殖技术不断进步。在新的基因检测技术的帮助下,不好的基因可以被剔除,避免父母的带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目前,我国每年试管婴儿的数量超20万例次,成为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领域则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说。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除人均预期寿命外,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也是非常关键的依据。2014年,中国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妇幼健康相关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妇幼健康成功因素报告》将中国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十个国家之一,并将中国经验向世界推广。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发布《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2016年的数据,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为68.7岁,首次超过美国,更是超出全球婴儿出生时健康预期寿命平均值5.4岁。
改变世界  技术进步成就“医药大国”
“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这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2015年12月,在瑞典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终身研究员屠呦呦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
疟疾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上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全世界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困境,死亡率急剧上升。寻找有效的抗疟药,成为世界各国需要解决的难题。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法,至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最佳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改变世界的不只是“中国之蒿”。
2009年春季,俗称“甲流”的新型流感肆虐全球,世卫组织首次将大流行流感预警级别提升到最高的六级。面对突发疫情,我国科学家紧急行动起来。2009年6月8日晚,来自美国疾控中心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产用毒株X—179A运抵中国。北京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迅速开启对“甲流疫苗”的生产工作。9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盼尔来福1”,取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疫苗正式投入使用。从研制、试生产、临床试验、现场检查、注册检验、审评审批到正式被批准,共用了87天。
2010年12月16日,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上刊发了题为《北京2009年甲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论文,这是全球第一个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大规模接种后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的研究,标志着我国流感疫苗的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而在此之前的2007年,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这项政策一直被视为中国鼓励医药创新政策的开端。经过10年来高歌猛进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参与并见证这一轮改革创新的药企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根据统计,目前医药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项产业,且速度远远快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而这一切,均离不开行业政策创新的持续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从仿制到制造,“国际化”与“创新”已然成为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医药行业从“贫瘠弱小”走向“医药大国”的进阶之路。综观我国医药行业近20年总产值,从1998年的1371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3.2万亿元。而在1978年,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数据,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仅为73亿元,40年间增长了410倍。随着政府对医药行业模式、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的医药行业更加开放、更加先进,且与国际市场更加靠近。伴随着技术创新,医药行业前景广阔。
短短40年间,正是改革开放让我国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成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世界的跟跑者,变成“让全世界仰望的‘北极星’”。(文/陈轩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