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在供给侧发力全面深化民航改革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逐步落实,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民航局党组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民航各项改革,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破除民航发展藩篱。尤其是自《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民航局党组形成“1+10+N”的整体改革框架,民航深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阻碍行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逐个根除,在“深水区”攻坚克难成效显著,改革正成为行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澎湃动力。

 

(王世鑫/制图

 

布局——以改革思维谋篇布局,从供给侧发力打破行业发展束缚

 

我国民航空管当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运行压力:空管系统日均保障国内外航班14000架次,北上广三大区管中心日均处理航班均超过5500架次,首都机场最短间隔49秒起降一个航班……空域繁忙、航路航线飞行密度过大成为空管“新常态”。

民航空管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只是目前我国民航诸多结构性矛盾之一。截至2016年底,中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62.5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88亿人次、货邮运输量668万吨;航空运输规模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位,民航大国实至名归。然而,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阻碍仍然很多: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客运与货运、干线与支线、国内与国际、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结构仍不平衡;空域、地面保障、人力资源等短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运行效率偏低,服务品质存在短板……如何既破又立,全力推进民航强国建设,成为摆在民航局党组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问题倒逼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民航局党组推进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时考虑的首要问题。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尤其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在明确“一二三三四”总体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民航局党组运用改革创新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提升安全监管能力、提升枢纽机场集散功能、提升运行信息监控能力、提升空域资源保障能力、提升服务品质、提升适航审定能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通用航空服务能力、提升民航行政管理能力、提升民航科教支撑能力10项任务和40项专项任务,把改革的发力点放在供给侧,将改革的着重点聚焦于结构性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提高民航发展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释放民航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民航局党组明确改革工作组织推进方式,建立统筹推进民航改革任务、落实专项工作责任制,出台《民航改革专项督查办法》,严格督查考核,加大督查力度,以督查这根“指挥棒”促进改革工作落实。

在大的深化改革蓝图下,结合各辖区特点,民航各地区管理局也纷纷出台深化改革方案。民航新疆管理局、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就是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者。根据新疆局的总体工作方案,将建设新疆民航综合安全管理平台,落实《乌鲁木齐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推进新技术运用提升空域资源保障和精准服务能力,培育“通用航空+旅游”新业态等。而中南局则着力推动中南地区空域精细化利用,推进通航飞行服务站(FSS)运行管理,推进广西/海南辖区监管一体化建设和行业监管执法下沉。

围绕深化改革这条主线,民航系统正广泛凝聚共识,加快形成合力,努力探索路径,全力推进,务求实效,促进民航持续健康发展。

 

突破——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任务,化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民航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在所难免”,这已成为行业共识。

空管改革无疑是此轮深化民航改革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近年来,随着民航业快速发展,空域资源短缺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放大:安全裕度存在被挤压风险,航班延误饱受社会诟病,空管保障能力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在更深层面上“动刀子”,才能为空管发展寻求更大内生动力。

《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发布6个月后,民航局党组率先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民航空管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空管改革五大目标和30个专项任务。其中,深化空管系统体制机制改革是核心和关键。空管局目前已启动管制专业人事制度改革,制订完成管制单位分级、管制员评聘改革等27项具体方案,实施与工效挂钩的管制员小时费调整改革;在西北地区和湖南分局试点验证3项人事制度改革;探索推进管制专业教学改革和招生改革。

自2016年6月起,中南地区空域精细化管理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军民航协同配合,从优化空域使用审批制度、动态管理灵活使用空域等方面着手,打通各方高效协作的“任督二脉”,树立了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2017年上半年,中南地区各机场航班平均放行正常率达到76.42%,广州、深圳机场的放行正常率接近80%,是5年来最高水平,航班运行安全裕度更高,旅客出行体验更好,节能减排效果更佳。

在深化民航改革进程中,以空管改革为代表,多个涉及民航长远健康发展关键和要害的结构性问题都在有条不紊地解决。

2017年3月3日,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坦言:“首都机场二、三线城市飞来的航班占比达28%左右,首都机场‘吃不了’、天津机场‘吃不饱’、石家庄机场‘吃不着’的矛盾突出。”这看似是机场航线航班资源配置的“小”问题,实际上涉及航线航班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空域使用管理、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等多方面的“大”问题。如何破解?疏解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非枢纽功能是关键。

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的短短两年间,民航局出台《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印发《京津冀机场航线航班网络优化实施办法》,党组审议通过《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蓝图跃然纸上:2016年~2019年,着力疏解首都机场非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引导鼓励航空公司在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加大运力投入力度,稳步推进北京新机场工程建设;2020年~2030年是全面升级阶段,基本实现空域一体化及综合交通互联互通。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民航深化改革的着力点。面对近年来旅客反映集中的航班延误问题,民航局不回避、不躲闪,紧紧抓住航班正常这个民航服务工作的“牛鼻子”,打出一套提高服务品质的“组合拳”:出台《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及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立航班正常性考核机制与督导机制,提高管理能力,完善航班正常管理体系;开展“民航服务质量提升”“民航服务质量规范”专项行动,构建全流程服务质量管控体系;完善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旅客投诉渠道和响应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民航真情服务让更多旅客更加满意。

民机发展,适航先行。从我国首款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到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一系列国产民机的“大动作”离不开近年来民航适航审定能力的提高。然而,适航审定“补短板”依然亟待改革破题。2016年,整合了原发动机审定中心及原上海、沈阳、西安适航审定中心的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成立,加强适航审定能力建设的人、财、物等资源从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同年底,《提升适航审定能力工作方案》获民航局党组审议通过,适应我国大飞机制造业发展,更好满足我国研制民用飞机、发动机、机载系统需求的适航审定系统将逐步构建。

大数据是民航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为推进《提升运行信息监控能力工作方案》落地,9月6日,首批23个民航单位签署《中国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协议》,民航推进运行数据共享合作、开展数据中心建设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加强对航空器的运行监控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从2016年12月1日起,中国民航在国际上率先全面实现客机全球追踪监控,到2025年底前将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民航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

“看我们缺什么就补什么”。按照这一思路,民航局正着力以深化改革推动补齐应急处置能力短板:修订完善应急工作规章标准,搭建统一、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立应急救援实训基地,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民航局携手空军、国家卫计委等开辟航空应急救援飞行计划审批“绿色通道”,简化急救飞行审批,为挽救更多生命提供了可能,广受社会各界点赞。

改革,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路径——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

 

从开局之年的强势起步到关键之年的协同推进,深化民航改革正呈现出多点突破、精准发力、循序渐进的良好态势。

“民航局取消国内通航企业承担境外通用航空业务审批后,我们扩大了境外作业市场空间,多次执行极地科考任务,完成了一些很灵活的境外作业”。谈及“放管结合、以放为主”的通航发展新思路,中信海洋直升机公司副总经理闫增军感触良多。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发挥作用相结合,是深化民航改革的关键,其抓手正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凡是市场能解决的,我们不插手。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政府要加强规制”。依此原则,民航局先后出台《提升民航行政管理能力工作方案》《提升通用航空服务能力工作方案》等改革方案,清单式管理、分级分类管理、精准监管等逐渐成为民航监管的主要方式,民航行政部门正由行业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如今,发展潜力大但瓶颈制约多的通用航空市场,正感受着“放管服”带来的红利:取消通航企业赴境外作业、通用航空器引进备案审批,全面放开通用机场投资限制,调整通用航空收费政策等,多项放宽准入政策密集出台;事中事后监管成为民航行政部门确保通航安全的新手段。通航“热度”上升迅速:今年上半年,通用航空飞行量达37.3万小时,通航企业达到345家,通用航空器为2205架,同比增长15.7%。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坚守安全底线,是民航行政部门深化改革的第一要务。民航局发布《民航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绩效管理指导手册》,推进SMS在全行业落地,促进民航安全监管方式向基于安全绩效管理转变。同时,民航局在航线航班审批、机场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安全保障财务考核等方面多措并举,确保航空安全。

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5年来,民航价格收费改革不断推进,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政府的“放手”与“无形之手”一同发挥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

2013年,对部分两家(含)以上航空公司共同经营航线的旅客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票价下浮幅度限制;2014年,全面放开国内航线货物运输价格,进一步放开相邻省份与地面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竞争的短途航线旅客运输票价;2016年,800公里以下航线、800公里以上与高铁动车组列车形成竞争航线的旅客运输票价扩大至市场调节价航线范围。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持续深化,使航空公司自主定价权更大,经营方式更灵活,效益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机场收费、空管收费、飞行校验收费政策改革不断深入,大大提高了机场、空管系统和飞行校验系统的保障能力。

机场建设和运营是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高度关注的投资领域。2016年10月,民航局出台《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明确全面放开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创新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投融资方式,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政策支持。得益于此,仅一个多月后,首都机场集团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北京新机场相关配套设施投资运营的两个重点项目——北京新机场停车楼、综合服务楼社会化招商工作就顺利完成。

科技创新是深化民航改革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按照《关于推进民航科技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民航局加快推进民航重点实验室认定,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启动民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民航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和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遴选,加强民航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培养更满足行业岗位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与四川省签署“共建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共建飞行学院”协议,搭建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通民航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按照“从无到有、由低到高、变繁为简、持续改进”的思路,民航局已累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26项,共取消12个行政审批事项的29项申报材料,占材料总数的37.2%。2016年建成的民航局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现“一个窗口”受理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得到国务院审改办“推进有力、亮点突出、成绩显著”的评价;航空器“三证”实现集中办理;发布《民航新闻信息工作管理办法》,推进政务公开,构建让公众“看得到”“听得懂”“信得过”“能监督”的信息公开、政策解读、新闻发布和舆情回应体系。

民航行政部门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改革在更宽广领域走向纵深。

 

企业——民航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加大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航各类企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民航发展。

2015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一轮国企改革轰轰烈烈开展。“不缺钱却缺活力”的国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了更加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在民航领域,国航、东航、南航、中航油等央企也纷纷在混改上发力。

在2016年9月公布的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名单上,东航集团旗下的东航物流赫然在列,成为民航领域首家进行混改的试点企业。今年6月19日,联想控股、德邦物流等4家战略投资者总计签约购买45%的东航物流股份,东航物流核心员工购买10%的股份,其余45%的股份则由东航集团下属的东方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拥有。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成为东航物流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动力。

国航表示正深入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货运物流平台进入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3月28日,美国航空出资2亿美元认购南航拟增发的H股股份,完成后其在南航股权占比为2.68%,南航进入混改期。中航油集团也在深化所有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航油集团与泽胜集团各占50%股权合资成立的泽胜船务有限公司,已成为长江石化运输领域当之无愧的“船老大”,目前船队规模已达到62艘,运力增至30万吨,为西南地区和长江沿线20余个机场提供了稳定的航油保障。

民航局直属国企也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做强做优,在建设民航强国进程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国最大的机场管理企业,首都机场集团将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提高管理效能、破解资源使用瓶颈的有效途径,积极推动在国企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实施业务分类管理,深化人事、薪酬分配、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公司化改制。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同样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放在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上,稳步推进干部、用工、分配3项制度改革。民航博物馆则将改革目标确定为“活起来”“火起来”“壮起来”。今年4月出炉的《加快推进民航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方案》明确,将成立博物馆理事会和监事会,变革管理机制,规范治理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鼎新革故历来不易,中国民航正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扬改革创新的前进风帆,书写民航强国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丽杰、陆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