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机场:织密立体安全网 打造平安新国门

2025年,北京大兴机场迎来投运开航第6年。截至8月底,这座茁壮成长的航空枢纽今年已保障3562万人次旅客平安出行,守护超过23万架次航班正常起降。业务量的持续攀升对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大兴机场时刻牢记使命,以空防安全、运行安全、消防安全、主动安全建设为锚点,构建立体安全网,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守护大兴机场总体安全,切实保障每一位旅客平安出行。

筑牢空防安全屏障

空防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兴机场严格贯彻落实空防安全相关部署要求,完善内外部防控措施,不断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今年暑运前期,为保障旅客乘机安全,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3C标识模糊不清以及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对此,大兴机场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设计不合规充电宝处置流程,协同机场公安、安检等单位开展安检核查、信息告知、服务保障、应急处置等工作。针对租售类充电宝产品,大兴机场及时对接商户,完善防控措施,确保隐患治理无死角。

大兴机场航空安保管理部负责人表示,此举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体现了民航业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严谨态度,展示了大兴机场守护旅客平安出行的责任担当。

在强化旅客防控措施的同时,大兴机场进一步向内部管理挖潜,以智慧化创新提升空防安全管控效能。

作为空防安全的核心区域,机场控制区是保障民航运行安全、防范非法干扰行为的关键屏障。在大兴机场每天约有1.9万人次凭控制区人员通行证进出,而传统线下申办证件模式存在流程烦琐、信息重复采集、进度透明度低等问题,既影响工作效率,也不便于空防安全管理。

为此,今年1月,大兴机场联合机场公安推进通行证智慧化项目,严格遵循“先合规、再服务、更智慧”的原则有序实施,对传统模式进行流程再造,优化升级控制区通行证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各类通行证“全场景线上申办审批、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量数据追踪分析”。自项目启动以来,第一批70家驻场单位启用智慧化办理系统,办理相关手续1.6万余次,效率提高60%以上,在为驻场单位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筑牢空防安全屏障。

提升运行安全裕度

保障航班安全起降是机场运行的核心目标之一。行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鸟击事件在运输航空事件中的占比稳居前3位。

“大兴机场周边生态环境优良,鸟类种群丰富且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鸟防工作一直是我们保障运行安全的重中之重。”大兴机场飞行区管理部负责人强调。投运初期,大兴机场就建立了公司级鸟防工作机制,编制《大兴机场鸟击防范业务全景手册》,更创造性构建了“四区防控”体系,让鸟防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这一体系像一张立体防护网,将机场和周边区域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核心区是“第一道岗”,24小时严防死守;责任区是“关键屏障”,聚焦重点区域治理;生态区侧重源头防范,减少鸟类栖息环境;安置区注重协同联动,引导周边生态与机场安全适配。四层防护环环相扣,以减少鸟击风险。

为了让“防护网”更智能,大兴机场还不断给鸟防工作增加科技含量。探鸟雷达能精准捕捉鸟类飞行轨迹,提前预判、及时干预;球形机器人上岗巡逻,发现鸟类后精准驱离;在鸟防实验场里,工作人员测试选出最有效的驱鸟防具;在草种试验田里,鸟类食物源头治理思路逐渐明晰。

不仅防“鸟”,大兴机场还全力护“空”。遇到“低慢小”升空物风险,多部门会迅速联动处置;针对信鸽放飞、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隐患,定期开展联合排查,从严管控;积极进校园、入社区开展净空宣传教育,增强机场周边群众的净空保护意识。面对大风等特殊天气,工作人员会提前巡查重点区域,把户外设备、临时搭建物牢牢固定,并在特殊天气结束后及时检查维护相关助航设备,避免产生外来物,影响航空器运行。

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机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民航局和首都机场集团高度重视相关区域消防安全工作,多次作出相关提示并提出要求。

为落实上级部署,2025年初,大兴机场借助安委会平台,联合35家主要驻场单位,聚焦航站楼人员密集场所核心风险,开展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源头解决的方式,形成了28份SMS(安全管理体系)维修案例,从盯组织、盯系统层面系统性分析整改,违规违章等问题数量较之前减少66.1%。”大兴机场安全质量部负责人介绍道。

这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标准”的闭环模式是大兴机场逐步提高消防安全水平的高效“组合拳”。

早在投运初期,大兴机场便敏锐察觉到航站楼消防管理的特殊难题——机场商户总量超百家且经营主体变动频繁,尤其是厨房、库房、机房、办公用房这“四房”因功能属性不同,消防安全管控难度显著大于其他区域。为消除管理痛点,树立行业标杆,大兴机场对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12部法规,选取其中最严格的技术参数与管理要求,制定《航站楼“四房”样板间建设标准》,并细化出175项可量化、可落地的评价指标,从制度层面明确“四房”的消防设施配置、空间布局规范、日常运维要求,为使用单位提供清晰的安全指南。

为推动标准落地,大兴机场定期开展“四房”样板间评比交流活动,综合考核评选出标杆样板间,梳理推广相关经验做法,持续完善“四房”建设体系。在“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中,各单位主动强化消防安全措施。大兴机场升级施工可视化平台系统,实现违规动火自动报警;改造新能源设备充电区,采用独立供电系统并设置防火隔断。5家驻场单位将新能源车辆锂电池全部更换为铅酸蓄电池,51家餐饮厨房引入灶台离人报警系统。

涵养主动安全生态

某机务员工在作业时发现设备塔架上有个鸟窝,他立刻掏出手机,拍下照片并发给大兴机场自愿报告平台。飞行区管理部工作人员收到消息后,随即前往核实处置……这一“发现即上报、上报即处置”的案例,正是大兴机场强化员工主动安全责任意识的生动缩影,也是打造全员安全“哨兵”队伍的真实写照。

完善问题报送机制。投运之初,大兴机场便建立了自愿报告工作机制,员工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将问题反映给大兴机场安委会,后台收到后第一时间核实处置。“这套自愿报告机制帮助我们成功发现并处置了许多隐患。”大兴机场安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道。

为织密“大安全”协同治理网络,大兴机场还创新引入安全信用管理机制,将各单位自愿报告参与度、问题质量纳入信用积分体系,与机场资源分配、评级评优挂钩。这种安全行为与正向激励绑定的传导链条,让“主动查隐患、自觉保安全”从制度要求转化为各单位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全员抓安全的行动共识。近3年来,大兴机场异常事件数量年均减少53.77%,风险防范效能显著提升。

随着基础性、表象性问题逐步清零,大兴机场又推动自愿报告从数量积累向质量突破升级。

创新隐患排查措施。邀请空中管制、地面保障、消防管理等安全核心领域的20余名专家骨干,组建安全洞察师队伍。这些专家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从日常运行细节中精准识别隐蔽性、深层次隐患。2025年累计提出184项高质量安全建议,为安全治理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此外,大兴机场还通过建立自愿报告问题共享机制,编制《高质量报告问题图例》,丰富隐患排查视角,提高问题报送质量。

安全是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根本保障,更是民航企业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先决条件。大兴机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敬畏之心严守安全红线,以全链条系统思维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守护旅客每一次平安出行,让安全不仅是运营底线,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新时代民航安全事业筑牢坚实根基。(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李臻、单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