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科技园的拔节生长

在民航系统有这样一个大学科技园,建成当年就被评为天津市首批市级科技园之一,并在第二年的绩效评估中达到优秀等级。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这个大学科技园仍然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1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这就是2021年7月6日在天津东丽临空经济区建成投用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

抛开这些亮眼的数据不说,这个大学科技园在扶持政策、平台服务等方面同样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它是如何实现拔节生长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故事?记者近日前往天津,对这个特别有拼劲儿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实地探访。


展翅待飞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

为创新提供最有利的环境

2021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三区”联动、系统发展的原则打造大学科技园。同年7月6日,中国民航大学与其所在的天津市东丽区联合在东丽区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以民航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

“中国民航大学按照民航局党组决策部署,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列为每年的工作重点,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搭建‘五纵一横一园’科研平台,联合校内外优质科研资源,聚焦民航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推进新技术研究、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表示,开展有组织科研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为此,他们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民航重点领域关键核心开展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明确定向培育目标,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大成果集聚,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强建设大学与产业园的“握手通道”,打通人才链、技术链、资金链、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

在中国民航大学校长丁水汀看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是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应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的大学科技园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特别是大学科技园通过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概念展示中心等机构,可以把技术、资本、信息、管理综合起来,强化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还可以吸纳多种资源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


中航大科技园总经理高庆吉

有了明确的方向,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蓝图就有了下笔之处。早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颇有建树的高庆吉教授被学校任命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承担起打造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重任。在距离学校车程不到5分钟的东丽区临空经济区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办公区,高庆吉介绍,他们系统学习国家和民航局相关政策文件,并经过认真调研起草了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经学校论证批准后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把一系列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落地落细。例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方面,如果拥有科技成果的中国民航大学教师选择的是成果许可或者转让方式,收益分配比是85∶15,即85%的收益归教师团队所有,15%归学校;而如果选择作价入股方式,研发团队的收益分成更高,可以达到95%,只有5%归学校。除此之外,他们还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50%免征个人所得税。

为了让教师专心搞科研,不把时间浪费在流程上,中国民航大学把学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心的办事机构设在科技园合署办公。“如果教师到我们这儿进行成果转化,不用逐一找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只要把信息提交到转化中心,我们会负责一站式办理。教师只要回去等着,成果转化收益我们会直接打到他的工资卡上。”高庆吉说。

中国民航大学乃至民航局都在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绿灯。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创新,民航局批准中国民航大学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科创院”),并围绕空域融合运行与安全、航空器适航与安全、四型机场与智能装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用航空与智能网联这五个领域设立了五个研究院,有意向将主要精力放在科技创新的教师和团队可以申请调到科创院,随后只要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即可。

“我们科技园公司转化部的一大职能就是校内成果挖掘。负责这项工作的教师在过去两年里不断到学校各个学院进行成果转化宣讲,让更多教师了解国家和民航局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好政策。同时,把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讲清楚,比如如何寻找受让方、怎样对转让成果定价,以及如何在转化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合规问题等。很多教师听到宣讲后找到我们,把他们的研究课题变成科技成果转化标的。”分管科技园公司成果转化工作的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佩佩如是介绍。

为成果转化提供更全面的支撑

民航局局长宋志勇在参观第二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时指出,要不断加强新时代民航人才工作,引领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并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以科教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中国民航大学深知自身所处的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作为行业高校,必须牵头承担民航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任务。“在学校整个科研发展架构中,我们科技园趋于末端出口。但如果我们做得好,可以给源端的科技创新提供反哺。”高庆吉说。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科技园的管理方类似于房东,只要坐地收钱就好,但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愿景更为远大。他们不光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帮助教师推广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进而开展合作或交易,他们的职责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整个科技园目前已经入驻了50多家企业,绝大多数是由中国民航大学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而来,因而这些成果转化企业的产品也是科技园的推广目标。


园区企业进行产品推介

“我们航大数据是第一批进入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的企业,这两年感受到了科技园对我们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大到在经济形势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帮助我们融资,利用各种机会帮助我们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小到为我们减免了房租、水电费……因为这里发展环境良好,我们把之前成立的另一家企业也搬到了科技园里。去年,我们两家企业的营收超过3000万元,是前年的3倍多。”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副教授,天津航大数据有限公司、天津凌智皓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召悦介绍。

受疫情影响的不只是航大数据一家公司。为解园区内遇到资金问题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园引进了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中心,为他们提供低息贷款。今年,高庆吉还计划建成总金额1亿元的科技园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基金,让园区内企业发展减少资金方面的担忧。

背靠大学的优势则给科技园里的企业提供了不竭的人才支撑。科技园组织企业与中国民航大学相关学院召开人才对接会,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可以在科技园内完成,而且这些岗位便于学生熟悉行业,能力强的甚至一下子就有了工作岗位。对企业来说,不光不用担心缺人,还可以享受政府相关补贴。

中国民航大学这方面的政策也非常有利于科技园里的企业。“我们学校出台了管理规定,学校的资源向科技园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开放,只要不影响教学科研,都可以拿到科技园公司来用”。高庆吉介绍,之前学校多个部门精诚合作潜心研制出来的飞行模拟机样机就曾放在科技园内展示,让更多来访者了解科技园公司的成果实力。这也给学校带来了收益,如今模拟机销售收入已过千万元。


园区企业模拟机产品客户培训

让更多创新成果放心去飞

为了激发更多教师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中国民航大学党委认真学习国家、民航局出台的相关政策,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创新尝试。例如,将职称评定、个人聘岗、团队聘任乃至学院的年度考核都加入科技成果转化的权重。科技园每次收到教师提交的转化成果后,都会先请第三方评估公司评估。评估值多少钱与转化科研团队收入多少都会在校内网上公布,让大家实时感受到创新的动力。

“我们成立到现在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自公示以来,没有教师提出异议;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些我们认为不太可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教师也参与进来了。我们起初对外语学院没有指标期待,然而他们也凝练出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收益。”高庆吉说。

当然,一所大学不可能把行业所有问题都解决,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正在围绕科创院五大领域重点扶持、引导、孵化相关成果转化企业,更多大课题要靠广泛沟通合作完成。高庆吉说,目前入园企业大都是由学校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而来,他们正在考虑把科技园这个平台向行业内的科研人员深度开放,同时寻求对外合作机会,在条件合适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分园。

对于自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建立以来取得的成绩,高庆吉将其归功于民航局、天津市和学校提供的支持,以及科技园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为了支持入园企业发展,他们至今未向其收取任何费用。科技园的收入除了部分是天津市和东丽区政府发放的奖励和支持经费,更多的是中国民航大学把科技成果转让收入的学校所得部分划拨给了他们。

怎样实现大学科技园的“自我造血”是全球大学科技园的共同课题,也是高庆吉经常思考的问题。不过,他眼前最着急的是争取更大载体空间,在科技园成立时,东丽区提供的一栋楼(1.2万平方米)已经不够用了。

前不久,在参加天津市技术经理人培训作汇报时,刘佩佩特别提到了大学教师团队科技成果技术熟化能力不强、社会资本对其投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科技成果成熟度分为1级~9级,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很多在4级以下,而企业通常要求在6级以上。为了完成成熟度从4级到6级的提升,政府部门牵头设立咱们民航自己的概念验证基金,建成更多成果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期待”。

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的第一方阵成员,张召悦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民航大学第一家上市公司,通过上市更好地服务民航、反哺学校发展。在已经拥有相当比例的中国民航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基础上,他们渴望拥有更多与其快速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


航大数据公司总经理张召悦(左三)向客户介绍成果(本文图片均由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提供)

“从10年前我们开始研制自己的大飞机算起,再往后推30年,这40年将是我们自主装备的导入期,这是我们基于民航运输业与航空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预判和期待。这40年也是我们科技成果爆发和转化的黄金时期,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体系政策支持,把‘滚石上山’这项工作做得更大一点儿,联合行业内外有意向的伙伴成立联盟,共同把民航科技创新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平。”高庆吉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