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一年里超过200天都是沙尘天气。
刚好赶上六一儿童节,空气中一层细细的浮沙让火辣辣的日头看着也温柔了许多。当地人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天儿。”
新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伊磊一行驱车来到了于田县木尕拉镇巴什喀群村大舞台,给孩子们带来了节日的礼物。
“谢谢爷爷!”几名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小朋友早已兴奋地等候在院子里,这熟络劲儿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
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就坐在身后。在场的几十位村民有的是理发店小老板,有的是超市营业员,有的管理着种植大棚,有的养起了鸡鸭牛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身患残疾;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疆天之源惠民专业合作社的职工,也是新疆机场集团的正式员工。合作社的成立是新疆机场集团的“访惠聚”工作成果,让曾经连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的残疾人,不仅有了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更享有了职业的尊严、生活的信心,与家人一起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尽管有的老人语言不通,但他们仍情不自禁用歌声表达心中的感激。
“天之源”惠民小店的招牌、“民航幸福小院”的葡萄藤、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走出家门务工的维吾尔族妇女……安宁祥和的景象见证着从扶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为当地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引领着木尕拉镇的新风尚。
新疆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伊磊给孩子们带来了节日的礼物。
妇女撑起半边天
正在蔬菜大棚里忙活的麦合图穆罕看到有人来了,高兴地挥“手”打招呼。她的双手先天残缺,实际上只能快速挥动胳膊表达自己的开心。
“这里种的是什么?”
“大芸和无花果。”这两样都是于田的特色农产品。
“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啊?”
“我是组长,一个月能赚2500元。我管着几个组员,他们的工资是1700元。”这位36岁的维吾尔族大姐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她的一双儿女都在上小学,原本因为丈夫患病,全家陷入了生活的困顿。新疆机场集团的帮扶政策挽救了这个家庭,麦合图穆罕成为合作社的一员,稳定的收入让她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在如今的木尕拉镇,妇女早已摆脱过去守在家里相夫教子的老传统,纷纷走出家门,学本事、找工作。由于家里的男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女人反而成了劳务的主要力量。这一改变是在“访惠聚”工作开展之后开始的。
从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开始,新疆机场集团就与于田县木尕拉镇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年间,机场集团始终坚持不仅“输血”而且“造血”,不仅解决一时的救贫救急,而且帮助老百姓走上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机场集团这次围绕‘乡村振兴建设’这一课题,对‘访惠聚’工作开展调研,就是要到最基层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求,并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前来调研的马伊磊书记语重心长地对驻村队员们说。
天之源惠民专业合作社的职工养了一群大鹅。
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的维吾尔族帅小伙儿比拉力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和汉语,如今已经是新疆机场集团“访惠聚”办公室主管助理,同时作为驻村干部担任木尕拉镇阿热木喀木村“访惠聚”工作队长。
“他平时走南闯北到处跑,主要任务就是考察市场找项目,想办法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机场集团“访惠聚”办公室主任、阿热木喀木村第一书记马泳这样介绍比拉力队长。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项目的上马,逐步改善了当地的就业环境。其中一个很见成效的项目就是“努尔兰”苇叶加工合作社。
“2018年,新疆机场集团投资35万元,成立了苇叶加工合作社,直接解决了22户贫困家庭就业问题。”马泳介绍道。于田县附近多有湿地,芦苇来源非常丰富,通过机器进行简单的编织,就可以制成用于防沙固沙的芦苇席。在加工现场可以看到,一位女工操作一台机器,三四台机器同时开动,很快就能加工完成厚厚一摞成品。工作队通过与南疆铁路局联系,还打通了产品销售渠道。
“这个厂一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员工的月平均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 3000元,而且在订单多的时候,还会雇用短时结算的工人。”合作社老板买提肉孜对现在的经营情况非常满意。
苇叶加工合作社的维吾尔族妇女正在机器旁加工苇叶。
小作坊变成大产业
秦马勤木材加工合作社是新疆机场集团投资30万元建设的集木材加工、家具制作、喷绘等功能于一体的合作社,提供稳定就业岗位70余个,年人均增收2万元。
几位女工在前车间进行沙发包皮,几位小伙子在堆满树木的院子里切割木料。在一个挂着新疆传统乐器都塔尔的房间里,合作社老板阿布拉给我们讲起了这里的前世今生:“我家里是做木工活儿的,以前就是在家后院做些桌椅板凳,只能算是个小作坊。后来,机场集团投资成立了合作社,由于我对这个领域熟悉,委托我负责经营管理。”
成品库房里可以看到已经做好的各式沙发,精美的雕花体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最贵的一款豪华组合套能卖到9000元。合作社实行订单式加工,有人订货才开始制作,所以也没有什么库存压力。
木材加工合作社库房里摆放着已经制作完成的精美沙发。
“通过网上的销售渠道,我们的家具最远曾卖到200公里开外的和田市。”阿布拉说。
像这样从小作坊变成大产业的故事,在木尕拉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以前的木尕拉镇,偶有勤快的村民自己做点儿小买卖,但成不了规模。新疆机场集团的4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8位第一书记,以及一批批驻村干部通过多年努力,探索出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办法。
“美玉香馕”扶贫基地是新疆机场集团投资100万元,与地方相关单位合作,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共同建立的,解决了百余人的就业问题。还有大芸种植基地、家禽家畜饲养基地、13个蔬菜大棚,林林总总,各种合作形式“多点开花”。“我们这种模式的经营收入去年达到几十万元,已经可以覆盖新一年帮扶资金的持续投入。”马泳说。
不仅如此,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系列帮扶活动,可以不断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和增强影响力,形成“线上产业带”。机场集团还将发展壮大惠民合作社,将帮扶工厂生产的产品全部纳入合作社经营范围,以医院、学校、工厂、机关食堂采购为突破口,打通各类销售渠道,实现合作社长期稳定良性运营。一盘完善产业布局的“大棋”正在缓缓铺开。
“美玉香馕”扶贫基地展示的馕制作流程以及各类馕加工产品。
“有困难找书记”
阿热木喀木村、巴什喀群村、阿亚格喀群村、安代库勒贝希村,木尕拉镇这4个村由新疆机场集团派驻了整建制的工作队,工作队的工作生活都在村委会大院里,每个院子里都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也都设有功能齐备的党群活动室。
每周一是工作队驻地最热闹的时候,村民都会来到这里,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仪式一结束,书记们就开始忙了。每个村的第一书记面前都会排起长队,村民无论遇到大大小小什么问题,比如谁欠了钱、谁家闹矛盾、谁家孩子丢了……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来找书记”。
阿热木喀木村有两位维吾尔族姑娘,是村民选出的村干部。
“你们做这份工作觉得最难的地方是什么?”有人问她们。
“没有困难,有困难找书记!”年轻的村委会干部毫不犹豫地回答。驻村书记们俨然已经成为当地所有人的主心骨。
其实并不是书记们多么神通广大,而是驻村干部的背后是新疆机场集团、新疆民航乃至整个中国民航。
2020年通航的于田万方机场可以说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机场的通航,不仅改变了百姓的出行习惯,更为疆内各类农产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和田的大枣、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的葡萄、伊犁的吊干杏……有多少人认识新疆是从新疆的水果开始的?如今,通过便捷的空中通道,于田的特色产品可以飞出新疆、走向世界。
友谊村可以对外承包的蔬菜大棚。
工作队介绍,全疆6个百万级机场都设置了“于田县帮扶辖区农副产品、帮扶产品销售点”,月均销售额达到25万元。2022年,通过常态化开展消费帮扶,机场集团各级工会、所属子公司采购,按季度组织消费帮扶认购等方式,累计购买帮扶辖区特色产品价值100万余元。机场集团承担着木尕拉镇12个村3777户14614人的帮扶任务,截至目前已脱贫户人均年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机场集团还不断完善“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未返即防”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落实“一户一策”“一人一策”,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带着联系发展的眼光去做。要用庭院小美带动乡村大美,帮助大家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体验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掌握有用的知识本领,培养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享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中国民航人的心里始终装着民生幸福、民族团结和祖国昌盛。
友谊村漂亮的“徽派”风格建筑楼房。(本文图片均由记者汪洋拍摄)
木尕拉镇党委的程书记每次见到民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这一次,他把大家带到了新落成的于田县木尕拉镇友谊村,一水儿的新式徽派风格小楼,俨然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新疆机场集团新认领的又一个助力示范村,不知道未来“到友谊村逛逛”会不会成为木尕拉镇的又一个新风尚。(《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