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

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本质内涵与实践方向
时间:2023-09-05| 编辑:zhangwei|【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民航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产业,在5种交通运输方式中更具高效性、通达性、国际性,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排头兵。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国产装备导入期、领先创新起步期、战略对手遏制期“三期叠加”的重要窗口期,民航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两业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书写好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更离不开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一、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民航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与不同阶段的民航发展主线相匹配,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习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航人才培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选派多名共产党员进入广东航空学校学习,国共合作分裂后选派19人在苏联学习飞行和航空工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选派43名红军干部到新疆航空学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在东北创建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培养了500余名航空专业人才。这个时期主要完成了人才培养经验的初始探索与积累,为新中国民航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起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茁壮成长,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开始显现。1949年11月,两航起义北飞的飞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新中国民航教育事业奠定了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1950年9月~ 1951年,中国民航先后成立了4所民航学校,后来从民航局剥离至其他管理部门。1956年5月,为解决民航空地勤人员来源问题,第一所航空学校正式成立,开始了系统性培养人才的工作,后又陆续成立了多所航空学校。这个时期民航教育事业已经正式起步,为新中国民航事业自主培养了早期的空勤和地勤人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航教育事业经过恢复和整顿,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民航局相继组建和扩建了民航学院、飞行专科学校和民航管理干部学院3所高等院校,并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分别承担了地勤、空勤和在职干部的培训任务;在广州、上海等地成立了4所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培养各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这几所院校经过几次变更调整,成为当前民航局直属的5所院校,这5所院校是这个时期中国民航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培训的主力军。这个时期民航局直属院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普通院校开始关注和加入到民航教育体系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航开启了跨越式发展,运输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ARJ21和C919投运为中国民航注入了新活力,民航高质量发展对民航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航教育开始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直属院校借助行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并取得了较好成效: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获得了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准第一个博士点。这个时期全国开展民航教育的院校超过500所,约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6,民航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属性、世界一流特征、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属性是坚持中国特色

民航局直属院校早期属于军队建制,后虽改制为普通院校,但始终牢记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很多院校今天还保留着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这是民航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又红又专的底气和自信。在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民航教育仍须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二)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争创世界一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当下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高校的奋斗目标,民航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争创世界一流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民航院校争创的世界一流与普通院校在内涵上有一定区别,因具有行业属性,民航教育更聚焦民航领域,以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民航卓越人才和引领全球民航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奋斗目标。中国民航院校众多,各有特色,应在争创世界一流的进程中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分类卓越,实现不同方向的世界一流。

(三)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是服务民航高质量发展

民航教育是中国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是民航局赋予民航院校的使命担当,脱离了这个使命就失去了民航教育存在的独特意义。在中国民航发展历史上,民航教育在助力民航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民航运行保障技术方面已经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并为民航业输送了支撑行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开启交通强国民航新篇章建设中,民航教育应以民航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超前探索,领先创新,夯实基础,支撑发展,发挥好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四)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价值体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培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民航人。现代化的民航教育应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于一体,针对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建立差异化知识学习路径,实现其全面而丰富的发展。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培养的人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民航人。现代化的民航教育体系应该让每一位民航人都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根据社会发展、工作要求和个人需要随时随地进行更加灵活的、定制化的和最恰切的教育,让学习与人的一生有机融为一体。

三、中国式民航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方向

(一)院校定位要坚持错位发展

错位发展、分类卓越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路径。一方面,民航院校要找准自己在民航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民航业既需要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要空勤人员,也需要地勤人员。各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在教育生态系统重塑中找准定位,形成民航教育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好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对新设立的民航类院校或新开设的民航专业要把好入口关,避免同类型专业大批量共存;对民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特别是博士人才培养;对已有民航院校和专业把好质量关,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师资建设标准。

(二)人才培养要对标民航需要

民航高质量发展需要民航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政府和协会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更广阔的民航校企交流合作平台;民航院校要主动引企入校,挖掘企业需求,开设适用性更强的课程,争取更多师生实习实践岗位。另一方面,要引领师资水平迈上新台阶。民航新院校和新专业的涌现吸引了一批行业外博士毕业生进入民航院校,民航局要制订民航师资能力标准,对民航师资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不变样、质量不降低;民航院校要建立师资分类卓越路径,让行业外的人才进入民航院校后及时找准发展方向。

(三)科技创新要突破发展瓶颈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民航在全球民航新格局构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智慧民航建设主线,充分调动民航各领域科技创新力量,合纵连横,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全球民航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另一方面,要将科技创新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院校要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根据民航科技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所需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民航企业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和使用中解放思想、敢试敢用,全力支持民航装备国产化替换。

(四)国际舞台要发出中国声音

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民航深度参与民航业全球治理的实践路径。一方面,民航局应组织院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借调到国际民航机构,广泛参与国际民航事务,积极参加国际性民航类会议,通过“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同时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外师资引进力度、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通过引进师资,把国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到国内院校,让中国学生也能共享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毕业后回到各自国家传播中国技术、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民航的国际影响力。

(五)大学治理要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民航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内在需求。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院校治理体系,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遵循的体系完整、权责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确保院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的主体能有效发挥其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院校治理能力,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数据融通、模式变革,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治理向数字化转型;管理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打破工作边界,下沉一线,精准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作者:李国才,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