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写芳华

十几年前,在中国民航大学甲子校庆晚会的舞台上,站着两位教师代表,年龄大的是退休老教授邓福庆,年纪轻的是张艳玲。

“建设具有更高水平民航强国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身上,希望你们打好理论基础、专业基础和外语基础,热爱中国民航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参加两航起义时只有26岁的邓福庆在耄耋之年依然字字铿锵。

“缘分真是奇妙!”张艳玲所在的英语专业是中航大办学最悠久的专业。建校之初,邓福庆等几位两航起义老专家便参与了“航空概论”英语课程的开设准备和教材编写工作。1985年张艳玲在入学时,就是捧着这本油印的教材,听老专家讲“大铁疙瘩”如何飞上天。虽然课时有限,但她自此对民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张艳玲留校任教,加入民航英语教学队伍,探索开设民航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而她编写的第一本教材也是在邓福庆逐字逐句把关后定稿的。


毕业后,张艳玲留校任教,加入民航英语教学队伍

“作为中航大培养的教师,我想接好接力棒,让老专业焕发新生机”。

教授民航英语,需要对行业有充分而深刻的了解。为了打破“隔行如隔山”的屏障,这些年,除了老本行英语,张艳玲没少在提升民航专业水平上下功夫,平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农历大年初一还在加班。就这样,飞行、航行、机务、运输等民航专业知识,她都当成一块块“硬骨头”,在工作之余完成了自学。

近年来,行业发展越来越快。2019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接近6.6亿人次,机队规模达到3818架……与此同时,中国民航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民航更多地参与到国际民航规则制定工作中来,更多中国方案昂首“走出去”。张艳玲明显感觉自己更忙了。

在语言能力和民航业务上的“双强”,让张艳玲在民航不同专业分支领域切换自如:在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落户天津的项目中,担任首席翻译的张艳玲及时把握谈判关键内容,观察捕捉对方的言外之意,协助中方谈判收到了最佳效果;在中欧合作洽谈、中美航空管理交流项目、21世纪民航教育国际论坛、天津市航空投资洽谈会等国内外重要活动现场,总能看到担任现场口译的她;张艳玲更是被民航局聘请为飞行翻译和飞行人员英语等级考评官,先后担任空客A320、波音747等多种机型的飞行翻译和英语培训教员。


张艳玲在美国为民航局机场安全培训项目担任翻译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辛苦但不痛苦,现在看来都是值得的”。这些实践同样为张艳玲的教学科研注入了活水。她把最新的民航运营案例都“背”回了课堂,机场活了起来,飞机飞了起来,知识动了起来,其他专业的学生、行业内的工作人员都跑来听张艳玲的课。

课堂热了,张艳玲摸到了行业发展的脉搏——国产民机商业运营成功,新舟系列走出国门;京津冀等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成为地区转型发展新引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区域民航合作持续深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推进航运高质量发展,为国际航运减排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是民航院校,要探索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教育,探索扬民航之长、补英语之短的特色化路径,为中国民航培养更多熟悉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张艳玲牵头英语专业综合改革,将较为宽泛的“民航概论”细化为“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飞机与飞行(英语)”“空中交通服务(英语)”等8门民航英语系列课程。经过持续完善,“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成为中航大第一批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2014年,乘着国家支持专硕发展建设的东风,中航大建立了民航首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过程很顺利,这也印证了我的想法,中航大应该发挥民航优势。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把民航英语做大做强,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张艳玲在教授机场管理课程

随着中航大启动学科动态调整,张艳玲又组建了航空外语创新团队。这一次,她还吸纳了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的英语和法语教师力量,不断增强民航特色外语优势。

“这几年,中航大外国语学院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变化。”张艳玲在工作上更加热情满怀:“学校党委描绘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立‘顶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学、特色文管’的学科生态体系,大家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明确了,各学院都驶上了发展快车道,系统化的成果不断涌现。”

10年来,张艳玲和同事们带出了数万学生,他们遍布民航行业各个领域,成为民航强国建设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近10年来,中航大获得本硕连读推免资格;成为民航局、天津市政府、教育部共建高校,并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填补了国内航空安全领域博士点空白;成为全民航首所正式启动机务维修执照“+1”试点培训教学的院校。与此同时,中航大建立了全国民航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津市航空航天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在中航大成立,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建设硕果累累。


张艳玲和同事们带出了数万学生,他们遍布民航行业各个领域

2019年10月,教育部提出“双万计划”。消息传来,身边人都催张艳玲赶紧申报。只有20天的准备时间,张艳玲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加班加点。2020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机场运营与管理(英语)”上榜了。

张艳玲和同事们信心更足了,大家的教研热情高涨,想要冲击更多“国家一流”。

2021年,教育部提出建立虚拟教研室,首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荐400个进行试点建设。张艳玲把目光投向边防建设。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新疆将进一步加快机场建设,建成和在建民用运输机场15个,民用运输机场总数将达到37个。“我们要发挥学校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为新疆民航输送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张艳玲又开始四处奔走,建起了军民融合、虚实结合、全国唯一面向垂直领域的航空外语课程虚拟教研室。

“教育有信仰,民族就有力量。接续民航发展,培育大国的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十载倏忽过,在70周年校庆舞台上,学科带头人张艳玲多了几分年轻人的闯劲儿。“多年前可能我还不敢随意说,但现在我可以特别自信地告诉身边的年轻老师,在行业院校,只要足够认真,下到功夫,做出特色,将来也一定能做到行业顶尖、国家一流甚至世界领先”。


70周年校庆后,中航大将开启新的征程(本文图片均由中国民航大学提供)

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70周年校庆后,中航大将开启新的征程。就在上个月,中国民航大学宁河校区正式启动搬迁工作,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云顶星空”光芒闪动,这一“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正敞开怀抱,迎接新时代人才的到来……(中国民航报 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