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处理好枢纽机场与基地航空公司之间关系

 
--访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
 
一个成功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需要机场与航空公司相互成就。在大兴机场即将投入运营之际,我们就机场与航空公司如何共建枢纽、大型机场如何与首都机场协调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
 
 
记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定位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基于这个定位,大兴机场需要必备哪些软硬件条件?
 
邹建军:基于目前的建设规划,大兴国际机场不但拥有了枢纽机场的航空保障设施,也拥有了作为大型枢纽机场的地面综合交通体系,这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具优势的机场;但在软件下,目前还不明朗,未来需要在航空服务流程、产品,便利化措施与服务,空域规划与航权配置方面与国际大型枢纽机场对接。
 
记者:成功的航空枢纽是机场与基地航空公司互相成就的结果,就大兴机场和部分基地航空公司来说,双方之间应该如何合作,互利共赢?
 
邹建军:传统的枢纽与基地公司联合紧密,但建立在庞大需求基础上的新兴枢纽机场,并不一定完全依赖基地公司。从官方对大兴国际机场航权与航班时刻等资源分配管理的方案来看,基地航空公司的市场已经出现“A+B>60%”的格局,具备建设枢纽的最佳基础。有效处理好机场与基地航空公司之间关系的最好最佳路径,就是区分机场管理机构、机场地面服务与航空公司三者之间的角色定位,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引入地面服务公司,充分实现地面服务的第三方化,走向管理型的道路,严格隔离机场管理机构与经营业务和地面服务之间直接连接。
 
记者:在航线网络规划和枢纽产品打造方面,大兴机场应如何与首都机场协调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邹建军:与首都机场之间的协调,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差异化发展,包括通航点与航空公司商业模式等;二是尽可能地避免同业竞争,尤其是对市场相对贫瘠的航线;三是充分考虑运行的效率,尽可能规避空域使用上的重叠或冲突。
 
记者:在谋划枢纽建设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先进的国际经验可供大兴机场参考?
 
邹建军:大兴与首都机场之间的协同发展,包括与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无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国情与地区特色,在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