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奇迹“从天而降”

  坐落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巴塘草原的玉树巴塘机场,在当地人眼中是一座“创造奇迹”的机场。在建设通航时期,这里创造了13个月施工期完成高原机场建设的“玉树速度”;在抗震救灾中,这里第一时间为百姓搭建“空中生命线”;在加快发展中,这里成为省内第一个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的支线机场。
  如果说,机场在地面交通发达地区是拉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那么在人口分散的高原,它就是脱贫天路、生命通道,承载着当地百姓的希望和梦想。2009年8月1日,身着藏族盛装、骑着牦牛赶来看飞机的玉树人民欢呼着,带领他们飞出山川峡谷的“银鹰”来了,他们出外求学、求医、看世界的梦想终于变为了现实。在开航后的几年时间里,经常有盛装打扮前来乘坐飞机出行的藏族同胞,成为巴塘草原的独特风景。
  2010年4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玉树的平静与祥和。通航仅8个月的高原支线机场,成为了玉树唯一与外界联系的空中大动脉。供电中断、通信中断,机场设备遭到严重损毁。玉树机场分公司副总经理扎西达哇回忆说:“玉树成了一片废墟,我们的亲人被埋在废墟下。但是当时,家里人让我们抓紧时间回到工作岗位上。他们觉得,只有机场才能拯救同胞生命。”不讲条件、不畏艰险,玉树机场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不分昼夜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地震发生后,我们几天几夜没睡觉,基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嘴唇都裂皮了。抬担架的时候,刚开始是两个人抬一个。到了后来,根本没有力气,五六个人才能抬起一个担架。”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玉树机场创造了民航应急救援史上的奇迹。他们身上表现出了“恪尽职守、忘我奉献、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玉树机场抗震救灾精神,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
  玉树机场并不是西南地区唯一的英雄机场,抗震救灾精神时刻在这片土地上闪光。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这里气候多变,极端天气、地质灾害频发。当“1·25贵阳冰雪凝冻”“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危害到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面对着使命与责任、抗灾与自救的严峻考验,西部地区的民航各单位总是在第一时间扛起重任。
  每一次考验之后,是汲取经验后的改进完善。在西南管理局、成都双流机场、国航西南分公司、西南空管局等民航单位,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处置技术日新月异。2018年5月14日,就在11年前西南空管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的同一天,西南空管局经历了川航8633航班重大特情空管保障。管制员依靠先进的管制技术和敏锐的职业感知提前“清场”,与飞行员默契配合,完成了这次“备降奇迹”。
  每一次完善过后,是责无旁贷的灾后重建。灾难过后,重建刻不容缓。西南民航各单位充分发挥优势,冲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2008年6月26日,国航与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旅游局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在成都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了五项措施,支持四川旅游灾后重振和开展公益活动。人们看到,一架以宣传四川旅游为主题的彩绘飞机腾空而起,国航的机上杂志、机上电视等媒体向旅客传达着“四川依然美丽”的信息;拉萨、九寨沟、攀枝花、西昌、峨眉山、乐山等地旅游产品不断亮相;400名灾区大学新生得到了免费机票。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民航人的担当与努力。在国家和民族遭受苦难的时候,他们践行着“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将这种安全、便捷的交通方式发挥到极致。
  经历了苦难的洗礼,西部民航愈加蓬勃有力,西部大地一片盎然生机。(《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