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 一座城 一个梦

  熊印龙25岁之前的人生都与庄稼打交道。他小学毕业后就没怎么读书了,与父辈一样,早早结婚生子,在坝上村闷头过上了似乎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村庄穷得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自来水也喝不上。到了90年代,也只有一条不宽的小路。
  直到1996年,一座机场在村旁破土动工。对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来说,这自然是意义非凡的大工程。取代了已启用40多年的向塘机场,它的建成满足了一座城市要发展、要走出去的渴望。而对坝上村以及熊印龙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这座机场的建设与启用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99年,南昌昌北机场初建成,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保障。与村里很多同龄人一样,25岁的熊印龙也随大溜儿在机场谋了份工——做保洁员。这是一份辛苦却收入微薄的工作。3年后,为了多赚一点儿钱,他来到机场的物流公司做搬运工。
  “我不怕吃苦,别人白班、夜班分开上,我可以从早干到晚,就是为了把货运这套流程搞清楚”。“不再给别人打工”的种子终于在4年后开花结果。2008年,熊印龙终于成立了自己的货代公司——南昌佳龙物流有限公司。
  10年间,它成为东航货运在江西占比最高的货代公司,除了常规货物外,还运送鸡苗、鸭苗这样的活禽类产品,以及手机配件等附加值较高的电子元器件。
  当了老板,照应老乡也顺理成章。公司目前有90多名员工,接近1/3都是坝上村的年轻人。1993年出生的胡启航是熊印龙大儿子的发小,5年的历练让他已经成为公司操作部经理,说起业务来确实有股子业务骨干的成熟稳健劲儿。“从小靠着机场,还是做跟机场有关的工作吧,挺好的”。
  重新回到20年前,熊印龙从未想到有今天。尽管当初来到机场打工是一种被动选择,但是在被动选择下的主动作为,让他和很多当初一起来机场“讨生活”的村民成了坝上村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在这批人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年轻人依着机场寻找营生。而随着机场不断改扩建,运输规模不断扩大,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今,1600人的村里有300多人奋斗在昌北机场的不同岗位上。
  曾经那个连车都开不进去的小村庄也经历了从贫困村走向模范村的蜕变。借着机场的“区位优势”,村民们在那条三四百米长的主街道上开满了饭店和宾馆,迎来送往的大多是去乘机或抵达的团队旅客和散客。路边摊上还可以寻得各色小吃、玩物,在附近“码放”整齐的机场各单位大楼之外,人间烟火在这里得以妥帖地安放。
  有了人气,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除了当地村民外,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租房做生意,常住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的3倍。“你能想到吗?那时候整个村子一个月的电费不到1000块,现在已经超过了15万元”。
  熊印龙在整条街位置最好的地方也开了一家宾馆。前台上方的墙上挂着世界各地的时钟,大堂里有模有样地摆放着一排皮沙发,大门两侧则立着两个巨大的仿古花瓶。宾馆门面上还用鲜艳的颜色写了5个字:免费接送机,这项服务也成了整条街上所有宾馆的“标配”。(《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