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讨论会主持人 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司长刘春晨

参加第一场讨论会的嘉宾:
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 严贺祥
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负责人 金伟程
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副司长 赵环
国际民用航空导航服务组织亚太区主任 蒋海荣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德华
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军
法国TLD集团腾达航勤中国区执行总裁 谭志豪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关东元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 王永强

刘春晨:
本次论坛主题是“全球智慧民航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希望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慧民航的建设中探索了哪些领域,进行了哪些实践,积累了哪些经验,又有哪些值得分享和借鉴,我们也引发了智慧民航到底是为谁建、怎么建和谁来建的问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开始研讨。
 
严贺祥:
我的主要观点就是智慧民航、智慧铁路将有力地推动高铁民航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铁路和民航是综合交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高铁和民航,在旅客运输方面都起着主力军的作用。首先铁路和民航有适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改善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运输产品;但更重要的还是融合,通过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为旅客提供更便捷的、多样化的、覆盖更广泛的出行工具。近些年,在高铁建设中,我们着力加强了跟民航的对接,大量的民航机场,高铁都在积极靠近和引入,虹桥机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再如海南的美兰机场、成都的双流机场、兰州的中川机场等等一批机场,现在都跟高铁做到了零距离换乘这种无缝衔接。还有一批机场相关的配套铁路也正在建设中,比如天津、合肥,包括即将开通的大兴机场,也考虑了高铁的通行。
此外,有以下两点是可以考虑的。首先是信息共享,各种服务信息大家能够及时地互相沟通,为百姓提供好的服务。包括售票的联乘,是否能取得突破。比如安检,我们能不能互认,这也是简化旅客出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还有就是应急互助,在发生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各种交通方式互相能够提供支撑和帮助,当然这都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等来支撑这些融合的相关工作,这方面大有可为。
 
金伟程:
从移民局角度来看民航业发展,首先认为过去十年是民航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从数字来看,2008年我们空港出入境人员大概是5200万人次左右,同年全国出入境总人次为3.51个亿,占的比例是14.8%,去年,我们边防检查机关出入境人员总数达到6.53亿,空港出入境人次超过1.6亿,占比将近四分之一,目前是出入境人次的高速增长期。从移民局角度促进民航业发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措施的创新,比如我们在22个空港口岸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了72小时和14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去年6月18日开始,我们推行了中国公民通关候检排队不超过30分钟的举措,包括所有空港中国公民排队通关不超过30分钟。
二是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2008年我们推出了API制度,去年我们也出台了IAPI制度,这两个制度对于我们确保国家安全,推动旅客的预报预检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对加强勤务组织尽快疏导客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60个对外开放的空港建设了630多条自主通道,中国公民入境,可以实现非常便利的自主通关便利边检手续。去年统计,空港出入境人员中自主通关占到空港出入境人员总数的30%,随着制度的推广,我们会加快通道建设,同时自助通关人数预计也会不断加强。下一步我们也会跟民航部门包括机场建设部门加强配合,共同为促进民航业的发展,推动国内空港建设,特别为大型枢纽空港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环:
海关是进出境的监督管理部门,我们是整个民航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不断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不断改革创新,营造口岸的营商环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海关监管货物的迅猛增长,贸易形态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海关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海关必须持续改革创新,必须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近几年海关推进了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广了跨境贸易单一窗口,也采用了大数据等新技术来增强海关的风险管理。2018年海关的整体通关效率压缩了一半以上。
去年,海关还对进出境旅客的行李托运进行了智能化改革,对旅客行李采用了非接触式的,顺势的监管模式,在大兴机场建设中我们提出监管是最有效的,通关是最便利的,装备是最先进的,管理是最科学的,体验是最友好的这样一个目标,我们也正在朝这个目标努力。
对于智慧海关和智慧民航各个部门来讲,我们希望密切合作、互相促进,特别在大数据互联互通共享方面充分合作,能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有区块链等方面加强合作,互联互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蒋海荣:
在未来10年,空中交通量会翻一番。像其他航空业相关行业一样,我们必须使用最新的技术,使用数字化革命来创造工具提高容量安全、效率。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若干的行业合作伙伴在使用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进一步促进企业支持工具,进一步提高安全来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各个不同的机场和ADC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无线电,以前是无线电支持,现在有数据支持,这样我们可以进行信息的管理。信息的管理我们叫SWIM,它可以进一步改善我们的ATM,来确保我们为用户在正确时间提供正确的信息。现在的全球航空器可以实现100%的监测,可以让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收集,知道这些航空器在哪里,可以让我们使用数据分析评估ATM的业绩。
我们的成功转型,不仅是要依靠创新,也要通过协作,包括航司机场和技术提供者。因为我们是跨境的业务,我们也需要跟邻国进行合作,确保这些不同的技术能够相互兼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全球航空业务。在所有利益方之间的协作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监管者还有机场等等,我们要使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支持这种在机场航线和空管之间无线的协作。
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智能系统的广泛应用,我们越来越依赖于自动化,这就需要对人员进行足够的培训,来确保安全性和高效性,所以我们更要确保这个系统中人的表现是一流的。是谁建立起来智能的航空,是我们所有人。
 
冯德华:
作为航空公司,东航最大的责任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旅客和行李安全的位移。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一张脸搞定会说话的旅客”。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代人,在民航局、相关管理局和机场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面见到的乘务员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东航探索出一个360计划:四种中转方式最复杂的一种国际转国际,控制在60分钟,这是60;还有三个100分,就是100%的靠桥,100%的自助值机,100%的自助行李。当整个智慧机场建设好以后,一进门不管5G技术还是数据传输技术,我们有可能实现经过候机楼通过安检到登机口。这就是“一张脸搞定会说话的旅客”。
第二个是“一张牌搞定不会说话的旅客”,就是行李。今年1月28日,东航摸索出一个RFID的射频技术,镶嵌在行李牌上,这张行李牌就终身跟随这个旅客,所有行李寻找全部可以搞定,这就是一张牌搞定不会说话的旅客。这项工程或者这个信息技术在两条线全面展开,成功率达到了99.4%,也为我们下一步发展树立了信心,一张行李牌终生永相伴。
最后一个是“一张网搞定所有不可能的事情”。就通过我们的智慧,通过整个互联网的工程、通过官网、APP,还有中国民航12326,通过这一张网会把不正常的事情,通过制度设计建设好。最终还要通过我们航空公司智慧建设的运行者去建设和落实。
 
张军:
新疆机场在研究智慧民航和智慧机场建设的时候,通过深入研究,感觉到智慧机场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信息化建设。所以这几年我们重点在信息化建设上下工夫,来提升管控能力、保障水平、安全裕度,使旅客更好的感受我们的服务。
第一方面,是信息化建设和运行保障紧密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运行保障顺畅。一是搞了五大中心,运行控制中心、航站楼管控中心、安检监控中心、安保监控中心、飞行区监控中心。二是搞了一个以运行管理委员会为平台的运控决策系统,这个决策系统对协调联动、信息共享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对航行新技术的应用下了很大工夫。第一个是所有的机场都具备PBN程序的能力,主要机场具备Hat运行的能力。所有的机场都引进ADS-B信号数据,能够在视频上看到飞机。部分机场使用纯新机导航,我们现在的喀什机场、喀纳斯机场,逐步实现纯新机导航。实时远程塔台指挥试点,现在已经开始运作了两个机场了。实时远程的气象预报服务,现在乌鲁木齐对所有的气象预报实施服务,空管的保障明显提升了。四是研制了一套保准正常软件。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尽可能多的机场运行信息,这样机场运行信息就更可靠了。这种信息对我们来说,第一个收获就是除雪能力明显增强了,过去除雪是80分钟,现在最快是20分钟。我们现在给飞机除冰的时间,一架飞机大概8分钟左右,最快的时间四五分钟一架飞机就出来了。通过手机APP的数据,使我们的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第二方面是和旅客的便捷出行紧密的结合。一个是无纸化登机,现在所有的机场都可以用APP远程值机,都具备这个功能。乌鲁木齐机场具备了远程值机、无人职守、自助值机、自助行李,都可以做。旅客拿着手机就可以登机了。再一个是便捷安检,我们做了几套系统,可以通过手机、通过身份证做客票认证、人证比对和安全检查。基本上也可以通过无人值守的方式,可以通过安检,也在试验阶段。通过这些信息化建设,我们的便捷出行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了。下一步,我们明年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域管控中心。我们计划把所有的支线机场的远程的气象、远程的塔台、远程的配载、远程的培训、远程的监控最后都汇聚到一点,通过高质量的远程管理,把整体的支线机场的管理水平提升起来,使我们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机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谭志豪:
我想大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坐飞机降落以后在地面滑行二十多分钟,然后飞机终于停下来了,往窗外一看原来停在远机位,以为可以下飞机了,“请大家耐心等候一下,摆渡车还没有到位”,我们可以想象这时候旅客的不满。究竟在地面跟机场航班营运上面我们怎么样利用科技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提高旅客的满意度?现在科技发达了,地面装备都可以装一些硬件,把地面装备的信息传到后台,通过这个后台跟航班信息直接对接,通过大数据运算可以做到设备自动去派遣,安排和保障这个航班。特别当大规模航班延误时,通过人手去调度就会出现旅客要等摆渡车的情况,通过系统已经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发展,很多企业也在开发无人驾驶技术,TLD已经利用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在地面装备上,第一个产品就是行李牵引车。我们知道货运是使用很多行李牵引车在机场环境里面,应用这个技术后基本可以做到无人驾驶,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法国一个大型的汽车制造厂的物流环节被使用了。同时也在美国一家很大的快递公司正在试营运,同时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包括日本、新加坡、阿联酋迪拜对这个项目都非常有兴趣。
我们所说的智慧机场除了智慧以外,需要可持续发展。刚才各位嘉宾也讲了很多,实际上智慧机场最主要就是希望提高旅客的感受,我相信政府包括航空公司机场以及企业都是通过科技的发展能够共同合作,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关东元:
智慧民航话题,作为飞机制造商,我们要参与的是智慧制造和智慧运营。
在智慧制造方面,巴航工业在过去十几年进行大量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尤其研发方面,每年拿出10%的营业额作为技术提升进行研发。在过去15年,巴航工业向市场推出10款飞机,整个飞机设计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能这么高效?采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所有设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事先的模仿测试,包括有些实验也可以用数字化进行测试,大量节约研发时间。在研发过程中,对于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都有提前假设、提前预防,大大降低了后续批量生产的困难。在制造环节,我们大量采用数字化技术包括用机器人等等。
运营方面,目前中国市场我们交付了190架飞机,在这些支线飞机中有近80%都装置了实时监控系统,在飞机飞行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控,巴航工业售后服务中心也可以实时监控,用手机实时得到信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前预警,可以提前对运营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可以使飞机落地前完成相应技术措施包括零配件的准备,大大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率和运营安全性。这点说明,飞机制造厂家对于智慧民航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智慧制造方面,我们已经把智慧制造扩展到另一个领域,比如设计城市智能化、设计空管系统,都与智慧这个概念密不可分。
 
王永强:
我个人对智慧机场的理解,智慧机场应该属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安防、智慧管廊都是我们智慧机场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智慧机场建设应该是开放的,一个城市所有要素都可以进入的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所有有志于机场智慧建设的投资商、装备商、开发商、运营商,都可以进入这个平台,共同开发智慧机场这个广大市场。
我们集团能够给智慧机场做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端的策划咨询顾问服务。可以提供对前期、土地的综合开发、产业的经济政策,综合交通体系、机场的智慧化运营等产业链的顾问化服务,提供一揽子的服务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的一些勘查设计手段。前期我们通过北斗卫星、遥感系统,给机场选址、规划;中期有数字仿真系统,提供数字化机场前期的决策;后面有BIM设计技术,建筑地理信息和数字化施工,以及智慧化运营一体化的结合。特别是在运营维护阶段,可以在前期高端策划或顶层设计时埋入智慧化的一些基本插件,嵌入很多智慧化的因素,为今后的机场运营提供非常好的物理基础。另外,对基础设施设备的智慧化改造升级,提供设计端、规划端,应该讲从根源上、从入口解决数字化机场、智慧化机场的数据基础问题。
 
刘春晨
建设智慧民航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参与的宏大事业,在智慧民航的建设过程中,大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分量或者重量不同。智慧民航的建设绝不是单打独斗,必须统筹协调、统筹谋划、共同发展。通过社会各方、民航内外才能把智慧民航建设向前整体推进。
(根据现场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