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浦黎 演讲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 浦黎(张哈斯巴根/摄)


从协同到智慧,机场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探索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 浦黎: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代表中国航信参加本届盛会,并在此与大家分享我们对中国民航信息化及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一些看法。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从协同到智慧机场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探索。从信息化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看信息化发展今天我们将聚焦于“协同”这一视角,探讨信息化发展的一些情况。

首先是大背景。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特别是民航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提升机场运营效率、推动安全能力变革、优化旅客出行体验,还是增强机场与航司对旅客服务能力方面,信息化都是最核心的驱动力,持续推动着各领域社会效率的提升。

我们从信息化本质来看,到底怎么样来提升我们整个社会生产力呢?信息化主要在两大层面为社会效率提升提供动力:

第一,提升个人生产效率。例如,从过去手写文稿到现在使用Word、Office等工具;数据查询模式从过去需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到现在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改变信息获取方式,这些都是信息化提升个人效率的体现。

第二,信息化提升了流程效率与社会协同效率。这正是信息化对社会效率提升更重要的部分。例如,刚才苏总提到的SWIM、TCDM,以及我们日常使用的OA系统、EAP系统,乃至腾讯会议等软件,都是在协同层面通过信息化提升整体社会生产效率。

从协同化层面上来看,数字化为协同提供了可能与基础。只有数字化才能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高效交换与共享,推动流程与标准的建立与实施,为协同提供坚实的工具和平台。同时,协同化也是数字化的核心场景和重要承诺。协同化的场景其实一直是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高价值场景。若一个数字化项目无法达到整个协同化的提升,那它的效果就会相对有限。因此,实现协同是数字化建设最重要的承诺之一。

刚刚说到了协同化是整个民航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接下来,我们从两大最重要的场景来看当前协同化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民航旅客出行与服务。过去几年,民航在各个环节不断引入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旅客出行与服务的数字化。近几年,围绕单一场景的数字化已取得显著进展。而未来,必然是追求一体化和协同化的。只有打通相应的资源、环境、部门及服务环节,才能实现理想的出行服务体验。无论是中转旅客、备降旅客、延误旅客、贵宾旅客还是首乘旅客,各类旅客类型不断细分,流程和场景也在持续增加从标准流程到中转顶级服务的流程,到我们延误应急备降的流程贵宾服务流程所有这些环节都要求打通服务链条,实现协同,并以协同模式为旅客提供前端触达。未来民航旅客出行服务必将是一体化、协同化的,需要所有环节串联、所有资源协同,才能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是机场运行,看看围绕航班的机场保障。最早航班的保障,从早期的手工管理,到90年代至2000年出现的集成系统,实现保障环节的信息发布与共享;再到地服系统的建立,以及2017年起全民航推广的ACDM(机场协同决策),信息化不断推动机场管理的协同化;随后是T-CDM,以及今年民航大力推广的ATM,还有苏总提到的SWIM等,都在围绕机场多方、多主体协同不断推进工作。当前,民航局运控中心正大力推广ATM前置机场管理,正是围绕协同发展,在数据层面、全业务流程体系管理层面、航班旅客与货运全链条层面,以及绩效管理与业务优化等方面,实现更大范围、更全面的协同。协同仍然是当前面向旅客服务、机场管理与航班运行的最主要目标。

回顾民航数字化与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满足协同场景与文化需求,实现业务流程、组织管理与决策的协同;而新的协同需求又催生新的数字化建设。如此循环,推动整个民航信息化不断向前。

随着技术进步,协同的范围与能力不断扩大,需要协同的内容也日益增多。近年来,我们发现协同化面临诸多难点传统的协同模式面临着很多挑战

协同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事务与数据越来越多,协同需更加精准。以往依赖经验与直觉的方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我们需要从被动协调转向主动协调,提前感知需协调的内容从静态固定计划式协同,转向基于现场情况的动态调整;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协同决策。这自然对协同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实时感知、理解最新状况,具备洞察与预测能力,支持自学习与自适应,快速发现问题、预测影响、生成策略、评估效果并持续优化,最终实现高效、低成本、动态优化的决策与协同。

由此可见,协同的下一步发展必然走向智能化。因为仅靠人脑已难以处理如此复杂、动态的变化,协同的智能化是智慧民航建设的必然方向。

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是未来民航发展的大方向。在此,我们从协同化角度看一下中国航信所做的一些工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构建了民航三大核心系统:订座、分销和离港系统。这三大系统的协同,真正实现了航司、分销、代理人及机场之间的大范围协同,不仅解决了票务供给问题,更从手工撕票转变为计算机化操作,大幅提升了民航三大核心主体之间的协同效率。旅客在代理人处订票后,通过航司控制系统即可在机场办理值机,极大提升了协同效率。

2000年后,航信推动电子客票在全国的实现,打通了与OTA的合作,实现了“百家离港”,将协同效率推广至所有机场;自助设备的引入打通了C端,使旅客能直接参与全流程。

2010年后,我们构建了全流程无纸化通关,打通旅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实现全国旅客出行的协同;建设行李全流程跟踪平台,以最高效方式实现中国民航行李跟踪与服务协同;同时构建了自助设备与全流程自助模式。

2017年后,响应民航局号召,我们建设了ACDM系统,为机场航班管理的协同运行提供平台支持。

2020年后,我们构建了中转平台,为民航中转服务提供能力底座;围绕全国机场旅客服务,实现跨机场与机场本场的服务协同,搭建了相应平台。作为民航前置机场管理的三大核心技术提供方之一,我们始终围绕行业目标推进建设。

在协同过程中,正如我们所说,智慧化是必然要求。为此,中国航信围绕智慧化构建了三大模型:启航大模型、共翔睿行”大模型“千穰”大模型。目前,这三大模型已完成在工信部和国资委的双备案,正围绕不同场景推动AI智慧化发展。

我们认为,“机场数字孪生+AI”将是未来机场协同化与智慧化发展的核心方向。单纯的数字孪生与可视化难以解决问题,数字孪生解决了数据收集与展示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与AI结合。只有数字孪生与AI结合,才能为机场数字化运行、少人化甚至无人化运行奠定基础。

中国航信正不断朝此方向努力,从“以实映虚”到“以虚控实”,再到“以虚预实”,最终实现“虚实共生”,逐步推动数字孪生与AI深度融合。我们希望最终实现感知、决策与执行的一体化,全域、全流程、全要素、多模态的自动化、数字化基层运行管理。

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70%的千万级机场建设了某种级别的数字孪生平台或应用,数字孪生已成为各大中型机场的建设重点,是AI赋能的智慧化基石。航信正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希望为行业贡献更多数字化、智慧化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想说,数字化为各主体间的协同提供了以往难以想象的能力,包括我们与在座各位的协同努力,数字化为我们构建了强大平台。航信在这一平台上,持续为行业构建基础设施,并通过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将其推广至民航与机场应用中。作为一家民航企业,航信始终长期专注于民航数字化建设,未来我们将继续笃行,与各机场、航司携手,以数字化共绘未来新篇章。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51016_1390524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