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大数据建设处副处长邢伟 演讲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大数据建设处副处长 邢伟(张哈斯巴根/摄)
构建民航智慧监管数据底座,促进数据要素资源流通利用 中国民用航空局信息中心大数据建设处副处长 邢伟: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有a机会在这里汇报信息中心在构建数据底座、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利用方面的一些经验。 信息中心的主要使命是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智慧民航发展。我们作为行业信息安全的守护者、数字政府建设者和数据价值挖掘者,积极落实民航局要求,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心主要承担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民航大数据中心的规划与建设任务,汇聚行业各类数据资源,目前负责建设和管理130多个系统,覆盖民航安全保卫、安全监管等多个业务领域。 今天我主要分享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建设背景与要求,第二是我们的建设情况和成效,第三是下阶段的一些展望。 2022年,民航局印发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其中提到四大智慧场景,我中心主要承担“智慧监管”场景的建设任务。在2024年民航工作会议以及今年3月召开的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分别就智慧民航建设和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利用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 总体来看,行业在数据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正如国家数据局刘烈宏局长近期在国家数据会议上多次指出的,“不敢共享、不愿共享、不会共享”是我国数据流通利用中的普遍现状,民航领域也面临类似挑战。 基于此,民航局规划建设了“民航智慧监管服务项目”,旨在实现业务与数据的融合,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为行业监管与公共服务赋能、赋值、赋智。该项目构建了“一平台+双中台”架构,即新型基础设施平台,以及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并以此为基础为前端六大业务场景板块提供支持与服务。 这是我们项目的总体架构,涵盖底层基础设施层、中间中台服务层,以及上层业务服务层与业务应用层。今天我重点汇报的是:我们如何通过数据中台构建智慧监管数据底座,将原先各系统分散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中台实现统筹共用、数据决策和智能管理的建设目标。 接下来,我从建设情况与成效方面做具体汇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目标与定位。数据中台的核心定位是成为监管与政务数据的采集中心、治理中心、服务中心和开发中心。建设目标是实现数据“采、存、管、用”全流程能力,通过数据治理为各监管板块提供高质量数据资源与服务。项目立足民航监管实际,我们调研了民航局机关、地区管理局及中心数据资源管理等多个层面,建设思路围绕“两个面向”:面向用户需求和面向系统需求。 具体来说,面向用户,我们为民航局机关、管理局、监管局约3000名公务人员提供自助查询、多维分析等能力;面向系统,通过数据中台对接各业务系统,如非标监管、机场、运输等,实现系统互联与数据资源融合汇聚。 这是我们的技术架构图:底层是基础设施平台,数据汇聚层通过多种采集方式将数据汇集至数据融合层,数据服务层一方面面向行业监管用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数据服务总线为前端业务系统提供共享交换支持。这是第一方面的目标与定位。 第二,采集与存储。民航局高度重视智慧监管项目与数据资源引接工作。去年局领导专门签发通知,加快推进数据引接,涵盖运控、航科院、中航信、航空公司等多方面数据。我们中心积极落实,目前已完成航科院QA消费者投诉数据、运控中心数据、行李全流程跟踪“三线六点”单位数据等的引接,并通过项目采购了ACM、OAG等全球民航数据资源。 总体看,数据汇聚经一段时间运行,容量已达34-35TB;数据融合层构建了319个主题模型和148个专题模型,并提供大量数据服务接口供前端调用。目前支撑20个子系统,包括航空物流、非标行政审批、电子证照等,并开发了运输综合分析、每日快报等功能。 第三,数据治理工作。智慧监管面临的数据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各政务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孤岛;二是数据底数与资产不清,未形成数据资源目录;三是因历史原因,部分业务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不规范,数据质量亟待提升。 我们通过数据连接、数据资产梳理与数据质量管理,分别制定措施推进治理。信息中心印发了数据治理工作方案,分阶段推进,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各业务部门数据接入、审批及中台审核等环节,最终将数据资源发布在数据资源门户上。 我们重点推动以下工作:打通网络策略、建立数据资源连接、注册数据资源目录、审核数据资源,并推动数据分类分级——这也是推进行业数据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 从治理成效看,目前已接入41个主要政务系统、63个数据库实例。经数据治理平台,已触达2.2万张数据表、37万个字段,发布目录1400余个,数据注释率显著提升,改变了以往“读库如读天书”的局面。 通过治理,初步实现数据资源可管、处理过程可视化,包括数据加工流程可拖拽式开发,全程可追溯,结果可审计。 此外,我还想汇报主数据工作。早期各系统往往自建基础库,如航司代码、机场代码、机型机号等,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共享与融合时出现质量问题。依托智慧监管项目,我们初步构建了政务主数据管理系统,综合采集治理了一些国际民航数据,以及非标、航审定、综合统计等系统数据。 最终通过数据中台与数据总线发布,供前端业务系统调用。原则上,今后各业务系统不得再自建独立基础库,均需通过主数据系统调用基础代码。 经一段时间建设,初步形成两大类基础模型,主数据模型共18个、190个字段,覆盖监管领域主要基础数据。例如,针对机号和机型,我们调研发现航空公司在各系统中也存在6-7套代码标准,为此构建了兼容性强的主数据模型。机场和航司主题库也融合了OAG、运控等国内外数据资源。 第四,数据流通与服务。通过构建数据总线与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基于API、消息中间件MQ、库表及文件等多种方式的交换。数据中台打通了各网络间系统连接,包括互联网、民航通信网、专线、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及中心内部网络,支撑多路径数据交换。 目前,平台为8个司局的64组任务提供支持,并与国家平台推进15个领域的交换任务,开发了面向监管系统的100多个API接口,支撑航空物流、运输市场监测等业务。 所有数据资源与分析结果将通过统一门户向民航局公务员和监管人员开放,并提供一系列自助分析工具,支持自主查询。这是数据资源管理大屏的展示界面。 第五,数据分析与利用。主要包括通航分析和民航监管分析两大方向: 在通航方面,运输司原每月手工制作通航月报,我们通过系统实现全覆盖、全交互、全关联、全自助,将企业信息、航空器、从业人员、经营活动等主要内容自动汇聚。原需10人10天的工作,现只需3人,月报60页内容可一键自动生成,耗时仅5分钟,大幅提升效率。 在民航监管方面,构建了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构建一站式分析环境。涵盖运输生产、行业资源等核心数据,监管人员可实现一站式登录查看。平台提供五大类78个功能模块,包括每日动态、行业资源、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等,初步成果已投入使用,后续将持续扩展。 此外,我们为运输司春运专班提供数据支持,汇聚旅客、航班预测信息,每日自动生成简报;自今年初起,每日8点前通过邮件或微信自动推送日报;暑运期间配合开展周监测,每期自动生成约23页报告推送运输司分析展现。 我们还构建了落实深改任务。第一51条推动航线航班的科学管理,我们正在构建运输监测预测分析平台,包括从客运快报、客运监测、客运排名、趋势分析等角度进行展现。 我们还开展了一些数据预测和挖掘的工作,包括通过原始数据获取资源之后,通过数据中台的提供加工和处理,构建了各种数据模型和算法,最后输出我们的数据分析预测结果,包括决策树的随机森林的梯度提升回归的这些模型,它的一些结果已经运用在我们给民航局提供的监管支撑服务工作中。 通过前期建设,信息中心已经初步构建了为监管和行业进行数据能力体系赋能的一套框架。后续我们将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平台与数据服务体系建设。依托智慧监管项目,我们不仅服务政府部门,也可向行业输出能力,通过接口、文件、数据库及分析报告等形式,提供主数据、运营数据、运输市场数据等推送与数据分析服务功能。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