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中心总经理助理陈伟 演讲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中心总经理助理 陈伟(张哈斯巴根/摄)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数字化管理创新实践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管理中心总经理助理 陈伟: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有机会上台与大家分享深圳机场航空物流数字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实践。从今天上午到现在,我听前面各位嘉宾主要分享的都是关于运控、数字底座以及旅客服务的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我们在物流方面的数字化实践。 我主要分两个部分介绍:首先是深圳机场物流的基本情况。深圳机场目前全货机通航航点共有66个,其中国际和地区通航点有44个。近年来,我们的货运量持续增长,2024年吞吐量达到188万吨,其中国际和地区货物量为90.6万吨。整体货量在全国排名第三,而国内货量则位居第一。在物流发展方面,我们计划今年实现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通航点达到33个,国际航班量争取达到140班。 接下来,我将介绍我们如何通过数字化创新支持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的快速发展。在航空物流的信息化方面,我们从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规划:面向客户,我们规划建设了一个物流综合平台,所有物流客户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查询、结算和分析等操作。 在领导层面,我们与民航二所合作,前期开展了“物流一个码”项目。该项目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实现物流货物状态的作业查询,二是支持智能分析与协同决策。在地面服务方面,我们部署了数字化货站作业系统,这是我们主要的支撑系统。同时,针对国际业务,我们还配备了跨境电商辅助作业系统,以支持跨境电商的特殊作业需求。 接下来,我重点介绍这三个系统的具体情况。首先是“物流一个码”项目。2024年,深圳机场货运吞吐量为188万吨,体量庞大。为满足货主、货代和航司等不同主体对数据的需求,我们推动了“物流一个码”这一创新项目。除了深圳机场,我们还联合南京机场等多家单位,共同解决机场物流内部信息不透明、纸质单据传递效率低等问题。 这是项目的主要示意图:在一个码系统中,我们在安检前增设了龙门架,用于实现条码扫描。所有进入安检的货物经过龙门架时会被逐一扫描,同时我们还加入了手摸件数据核验算法。通过这一简单原理,所有进入货运区的货物都能被逐件扫描记录。之后,在后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端扫描货物。在进港阶段,货站交接等环节也实现了相应功能。 在监管方面,我们可以实现对特殊货物的监管。基于底层数据支撑,航司和机场之间实现了转载、拉货等环节的数据互通。在对外合作方面,除了南京机场,我们还与郑州、福州、厦门等机场,以及东航、川航等航司共同推进“一个码”工作。当然,各业务单位也可用它进行业务操作,代理、海关等均可接入使用。 从经济效益来看,我们估算,每年可节省成本近50万元,这体现了“一个码”在我们内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是国际航空数字货站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背景是,深圳机场于2023年新建了国际货站系统,以应对国际货站货物的增长。原系统采用的是德国的HMS系统,由于是国外系统,定制化较为麻烦。为此,我们进行了新系统的建设和更换。我们的目标是推动科技应用,实现智慧化,监管模式实现远程化,运行支撑实现数字化。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推动了七大项目,将原本人机协作的模式转变为机器主导、人辅助的模式,并将前端作业逐步推向后台调度。下面具体介绍这七个方面。 第一,在智慧卡口方面,我们建成了深圳关区首个多功能业务集成卡口,实现了常态化24小时进港提货。同时,建设了路侧卡口,实现“一功能一卡口”模式,提升了卡口利用效率。 第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联合海关建成了深圳海关智慧物流监管平台,实现了出港10个、进港12个物流监管节点的可视化、远程化监管,以及出港3个、进港6个节点的远程预警功能。 同时,通过部署360度摄像头和5G AI分析技术,我们构建了数字孪生货站。第三大功能是一体化调拨。我们研发了新型安全智能锁,车辆在卸货区电子锁可自动打开。同时,建设了智慧一体化调拨平台,实现了空运跨境电商货物在深圳关区内的快速流转。 第四大功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国际货站管理系统,实现了国际货物的进港、出港、中转、计费、仓储、疾控及海关监管等全部功能。系统共涵盖9大业务模块和110项功能,完全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定制开发。 第五,我们以机器人替代人力提升效率,主要推广AGV自动搬运,实现了库区24小时无人化运作。 第六,我们正在加快AI技术应用,包括机器狗巡检和机器口值守,以期未来实现操作区的无人化和智能化。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的数字货站成为全国首个实现24小时通关运作的国际货站,进港综合保障效率提升40%,场地综合保障能力提升60%,同时大幅缩短了通关时间。根据我们的统计,在全国大型机场中,这些指标均位居前列。 我们还制作了几个短视频展示具体应用。第一个是智能码头垛机械臂,通过机械臂实现货物的自动堆叠操作。第二个是货站中的AGV无人叉车,实现7×24小时货物自动搬运。货主提货时,通过系统发送提货请求,远程审单后,无人叉车即可自动完成货物搬运。第三个是无人驾驶牵引车。在快件中心引入无人牵引车后,可实现全天候自动货物转运,这项技术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约30万元。第四个是MR自主移动智能机器人,通过自主导航和主动卸载货物,实现搬运无人化。整体测算,每批次可节省40分钟,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以上,每年节省人力成本200万元。第五个是快件分拣,采用机械模式,功能较为全面,包括机械臂搬运、流水线单件分离、六面扫描、活体检测、海关AI远程查验,以及无人运输车自动送检。当海关发现问题时,无人车可自动将问题货物送至海关查验区,从而推动快件快速分拣。最后,国际航空货站与海关系统联动,接收海关指令,实现海关远程管控。通过以上AI技术手段,我们有效促进了国际货站运输量的提升。 最后一部分,介绍跨境电商特种货物管理系统。跨境电商货物较为特殊,尤其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由于国内航空对带电或含液体等特殊货物的管控要求,这类货物通常不走空运。例如在珠三角,近三成货物通过陆运送至香港机场再转运全球。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发了跨境电商特货管理系统。 该系统需完成跨境电商商品数据收集,并对接检验检测机构报告,将两份数据进行匹配。符合要求后,系统允许货站审单交易,工作人员可快速抽查。系统主要与电商平台对接,实现检测报告自动识别。在此过程中,我们利用了GPU服务器算力进行检验报告识别。 通过该模式,我们前期与拼多多、虾皮等大型电商平台进行了商品出境对接,同时与深跨协、八达通、民航二所等单位实现了数据对接。系统建成后,整体运作流程如下:电商将商品备案信息及运单信息发送至系统,系统再将信息传递至国际货站客户管理端,现场即可完成检验检查。这一模式实现了所有特种货物在机场的快速操作。 最后总结跨境电商的成效:系统支持39家航司的转运规则,覆盖锂电池、化妆品、磁性等七大类商品;接入33家检测机构,识别101种检测报告模板,处理超过80万份检测报告,实现全品类商品核验。运行一年来,特货处理量达3000吨,带动跨境电商出货量32万吨,同比增长86%,备案商家数超过100万家。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AI识别显著缩短查运时间。我们已完成与希音、虾皮等电商及物流企业的系统对接,以上措施确保了跨境电商货物通过空运输送的可行性。 以上是我对深圳机场物流数字化实践经验的分享,谢谢大家。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