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怀君 演讲

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任怀君(张哈迪巴根/摄)

 

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在航班运行、服务、保障中的应用

元翔(福州)国际航空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任怀君:各位领导、专家、同行,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与大家共同分享福州空港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于航班运行、服务保障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探索。当前,民航业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运营效率、优化旅客服务的关键要素。接下来,我将从顶层规划到落地执行,再到多场景协同应用,介绍我们如何通过技术为机场运营注入新活力的探索实践。

智慧化转型规划明确方向,绘就蓝图。智慧化转型首先需要明确方向。我们结合机场战略与业务需求,提出打造“精益化运营标杆、数字化标杆、人文标杆”的愿景,助力实现“控安全、优体验、增效率、促收入”四大目标,确保安全风险可控、应急高效、线上服务精准、收入渠道拓宽,并实现业务量翻番的同时,人员增长控制在30%以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们梳理了运营痛点,提出“两转三变四化”的战略蓝图。管理上,我们从职能管理转向端到端流程管理,从问题驱动转向数据指标驱动,构建数据化管理模式。具体推进中,围绕“安全变被动为主动、服务变线下为线上、运营变人工为智能”三大举措同步发力。平台的数据化、数字化、数据要素化、信创国产化、治理多元化四大能力,为后续所有项目落地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确保转型不脱节、不零散。

是我们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强强联合,搭好骨架。好的规划需要强的执行力来落地。联合创新小组是我们推进所有数据化项目的核心力量。福州空港与兆翔科技共同成立该小组,不仅负责整体数字化方案设计,更有效衔接安全、服务、运营各领域具体项目,打通部门壁垒与技术断点,确保每个项目紧扣“两转三变四化”战略方向,实现全维度、全链路的协同推进。获得主要经验与成效主要是场景联动,连点成线。

下面,我将从安全、服务、运营三个角度,介绍这些相互支撑的数字化项目。它们基于共同的技术底座,共同构成福州机场的数字化体系。更多细节欢迎大家会后移步门口右侧的兆翔智能科技展台深入了解。

一是从安全方面安全是机场运营的底线,安全始终围绕着被动为主动的核心目标。

技术上,航显屏自控系统首先是从旅客接触最广的航线入手。那么我们传统的航显屏需要同时配备电视盒子与工控机不仅易被攻击而影响我们航站楼的美观。我们共同联合开发出航显屏自控系统用一个智能终端实现一机双控,并解决了传统设备的痛点。其搭载AI无损实时监控功能为航站楼内的安全防护增加了智能眼,该系统也获得了2024年全国民航智慧论坛优秀案例等荣誉。实践中人工排故用时也减少了43分钟,年省电量达到3.5万度,更获得了两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单项软著,为后续安全项目积累了AI加硬件改造的经验,那AI防入侵系统有了航显屏的AI监控经验。这种主动防控的思路,延伸到更为复杂的低频与直接导区域传统的人工管控不仅浪费人力,还容易出现监控的盲区。而 AI防入侵系统结合AI视频的分析等技术正好弥补上短板,它能够实现防抛物、防入侵与区域监护违规行为的自动报警,直接报警准确率为97%。6个试点准确达93%。可以说这正是荣平自控这个验证AI监控的可靠性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将其应用到室外,以及更复杂的场景当中去。登机桥通行管制系统,安防安全防控不能有死角。

登机桥作为旅客与飞机连接的关键区域,人员通行复杂,单个登机桥传统需要两名安护人员执行值守,它贯通了AI防入侵系统的智能识别加权限管理的逻辑,引入了人脸识别视频联动等技术,自动匹配机组人员与登机口的权限,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能让安全管控地面区域延伸到登机桥的电路,从而形成了航站楼内到机坪再到登机桥的全域安全防护网。

 

二是在服务方面
服务目的核心是优体验。我们从旅客出行全流程出发,让每个项目解决上一环节痛点,形成服务闭环。
我们测试了综合服务配送机器人旅客在机场常遇两大难题:遗失物品找回慢、超规物品寄送难。针对此,我们研发了综合服务配送机器人,实现遗失物品与顺丰快递在单一场景下的配送。该项目获CAPSE创新提名奖,旅客满意度提升15%,违禁品处置满意度提升95%。机场小程序日均使用超120次。

 

二是研发了通行证集中管理旅客证件办理麻烦,工作人员亦有同感。传统通行证与门禁卡分卡运行,安全度低,贵宾证件领取往返耗时耗力。我们升级为国密卡,实现智能管理,并与公安协商解决工作人员多证痛点,为旅客服务提供借鉴。既然一卡能通行,旅客是否也可以“一码”或“一证”通行?基于国家级网络身份认证,我们推出旅客全流程“一码通行”,并在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完成试点,注册近千人。

三是在运营方面运营内的项目关键还是在于“增效率”。我们搭建数字孪生与统一平台,它们如同大脑与神经,串联所有运营环节。数字孪生系统我们整合大数据、AI、物联网技术,搭建数字孪生系统,构建机场的“数字镜像”,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监控调度,并通过仿真模拟预测运行情况,为所有运营项目提供数据底座。后续资源调度、排班派工均依赖其提供的实时数据与算法支持。

有了数字孪生作为数据大脑,我们还需要一个操作中枢。统一数字化应用平台整合A-CDM、FIMS、GMS等系统数据,以统一界面呈现运行态势,使调度人员无需切换多系统。平台打通多系统数据壁垒,为融合APP开发奠定基础。

融合APP的平台,解决一线员工现场作业时需来回切换APP的痛点,我们基于统一平台数据源开发了融合APP,实现“入口多应用”,既降低开发成本,又让一线员工便捷获取平台数据,提升现场作业效率。

 

依托数据平台与APP支撑,我们实现更精准的资源分配。传统资源分配依赖经验,响应慢;智能调度算法利用数字孪生提供的实时数据,实现机位、登机口等资源的智能分配,使飞机放行干扰项减少至4项,机位靠桥率提升1.5%。这些成果后面正是数据平台与算法的协同作用。

 

智能排班派工资源调度优化了“物”的分配,“人”的排班也同步提升。智能排班派工模块基于统一平台的保障计划与航时合约,自动生成任务单,验证了数据驱动效率的价值。我们将该模式复制至人力排班,实现“人—物”协同优化,进一步提升调度效率,节约沟通成本。

扁平化协同的构建也是重要的因素。我们传统的对讲机、语音沟通模式优化为更加数字化的数据调用模式,通过查找行李,对典型的业务场景分析,简化信息传递的层级,完成资源调度效率进一步提升,为我们后续拓展应用场景提供了经验模板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转型,为更多的旅客提供更优的体验,为民航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51014_1390479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