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副总经理杨建伟 演讲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副总经理 杨建伟(张哈斯巴根/摄)
天府国际机场指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副总经理 杨建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首先感谢主办方组织本次论坛。前年我曾认真听取各位同行和专家的分享,其中诸多先进的经验、思路和做法令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安全与服务,作为民航永远绕不开的两大核心课题,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日益增大。对天府机场而言,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更智慧、更新的技术融入管理中,以助力提升机场的运行安全和服务水平。目前,我们正基于现有软硬件条件,尝试建立一套数字化监控机制,构建统一展示全场指标的数字化监控平台,以期未来形成与TAM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今天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大家分享,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本次分享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现状、背景及工作思路;二是实践探索及管理理念;三是指标化项目介绍;四是与TAM结合的思考。 2024年,天府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5490万人次。今年6月27日,天府机场迎来正式投运四周年。四年来,航线网络日益密集,通达城市持续增多,展现出成都乃至中西部地区旺盛的航空出行需求和经济活力。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诸多难题。 第一部分,保障资源面临瓶颈。开航之初,天府机场日均航班量约200架次,如今最高已突破1200架次,旅客吞吐量超过一期规划设计容量。一期设计能力为5000万人次,快速增长暴露出部分资源紧张,如安检通道、值机柜台、机位及服务设施等,高峰时段易出现排队情况,对运行效率和服务体验造成一定影响。这倒逼我们在现有软硬件条件下挖掘资源潜力,以应对更大运量的保障压力。 第二部分,运行中缺乏可量化标准。以往常说“机场运行正常”,但何谓“正常”?对机场而言,不仅限于航班正常率、靠桥率等宏观指标,更关乎每一流程的具体执行。以机场服务为例,很多工作仅作定性评判,缺乏量化标准。例如,“90%旅客过检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类服务标准,已难以精准指导实际工作,且存在难以验证的问题。实际运行亟需科学、定量的标准,客观指导一线工作,避免依赖感觉和经验管理。 第三部分,现场感知与预先管理不足。机场运行全貌错综复杂,各部门关注重点不同,各司其职虽属正确,但从全域运行质量考量,需建立统筹管理体系或系统,使各环节人员均能理解:任何一个错误操作或应对延迟,都可能影响全流程效率,甚至引发安全与服务问题。坦率而言,目前机场AOC及各层级值班人员缺乏对现场态势的及时感知渠道与手段,大多依赖事后响应,难以主动预判运行异常。 第二部分,实践探索及管理理念。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于2023年提出“指标化管理”理念,核心是建立一套全场运行监控管理体系。具体而言,我们从两个维度定义机场运行顺畅:定性上,以本场资源运行顺畅为核心,资源无瓶颈、流程无卡顿方为真正顺畅;定量上,通过旅客排队时长、航班滑行时长等具体数据体现顺畅度,使其不再抽象。理念目标明确:一是实现对机场运行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监控,摆脱主观判断;二是激发AOC平台的统筹管理作用,推动各部门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同联动;最终构建覆盖全场各运行部门的品质提升体系,实现运行品质的可持续提升。 第三部分,指标化管理项目介绍。基于上述理念,我们推进了指标化管理项目,而天府机场自身的优势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是数据全面收集,整合内部生产数据、外部共享数据及全场监控数据,为管理者提供“数据弹药”;二是监控技术突破,应用视频分析、车辆定位、流量检测等技术,实现各环节可视化、可追溯;三是系统体系完善,机场智慧化程度高、业务覆盖广、系统联动强,支撑多部门协同;四是统一管理平台,实现人员、系统、管理“三集中”,避免信息分散。 此外,我们建立了基于AOC平台的三级处理架构:值班经理负责监督,驻场席位负责调度,一线人员负责处置。一旦指标超阈值,系统立即告警,形成问题发现、指令下达、现场处置的闭环。目前已完成9项核心指标建设,覆盖关键资源与环节。例如:跑道滑行道对应航空器地面滑行时间,反映起飞效率;安检通道待检区对应安检排队用时,体现过检效率;远机位登机口等待区对应人数饱和度,设上限防拥堵。项目已初见成效:系统层面,完成航班信息、安检数据、视频监控等多系统整合,打通部门信息壁垒;业务层面,通过指标数据分析优化排班,仅调整高峰时段通道开放时机与员工排班方式,旅客平均安检时间降低10分钟,精细化管理价值逐步释放。 今年,我们正扩大指标规模,从运行、服务、安全三方面细化指标,计划从9项扩展至32项。同时,结合智慧民航建设第二批试点项目要求,从数据治理、人工智能和应急保障三方面持续深化指标化管理体系。 第四部分,与TAM结合的思考。接下来汇报指标化管理与全机场管理系统的结合思考。根据《全机场管理TAM建设指南》,TAM适用于年旅客吞吐量超千万人次的民用运输机场,其目标是整合飞行区、航站区、地面交通中心的业务,融合航班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数据,将所有利益相关方纳入统一体系,最终实现空侧与陆侧智能化一体管理。 对比TAM与我们指标化管理,可见四大一致性:第一,核心目标一致,均旨在提升机场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旅客体验;第二,方法一致,均依赖数据驱动决策,不凭经验与感觉;第三,架构一致,均强调整体性与系统性,不孤立看待单环节;第四,管理一致,均注重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通过动态优化提升品质。基于一致性,我们规划了指标化管理向TAM靠拢的三个方向: 第一,理念转变:从部门指标转向全局指标。过去更关注单部门环节用时,未来将建立以航班正常和旅客体验为核心的全局指标,如监控飞机降落到开门的全流程总时长,而非单一环节时间;从部门考核转向流程考核。 第二,指标的转变:从滞后指标转向领先指标。过去依赖月度准点率等事后统计指标,未来将增加预测性领先指标,如通过旅客流量预测提前调整值机柜台数量,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干预,真正体现TAM的预测与协同精髓。 第三,技术赋能:从静态报表转向动态智能看板。我们计划开发面向不同角色的可视化看板:高层管理者看板聚焦战略指标,如全天运行趋势、容量利用率;AOC指挥员看板聚焦实时战术指标,如航班延误数量、资源状态;一线员工终端推送个性化任务,如地勤人员的航班保障任务与标准用时,让数据真正服务每一岗位。 综上所述,以比喻总结二者关系:若指标化管理是“骨骼”,为机场管理提供结构与衡量标准,那么TAM便是“灵魂”,赋予这些指标全局视角与协同智能。未来,我们将从部门利益到全局价值、从数据分散到集成融合、从事后记录到预测引领、从组织割裂到协同作战四个维度持续发力,推动天府机场智慧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最后,天府机场指标化管理实践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我们清醒认识到,在当今数字化、智慧化浪潮中,与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差距。未来我们将不断总结、持续探索,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也期待与更多同行单位交流学习、碰撞思维,共同提升机场安全与服务管理水平,为民航高质量发展贡献天府力量。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