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数字科技部部长黄志锋 演讲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数字科技部部长 黄志锋(张哈斯巴根/摄)
广东机场集团数字化转型及AI应用实践 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数字科技部部长 黄志锋:非常荣幸参加这个23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我为大家分享广东机场集团在数字化转型及AI应用的实践,大概分三个部分。第一是数转背景,广东机场集团现在有7个机场公司,和6家成员单位,整个集团去年的旅客吞吐量是9000多万,其中最大的白云机场吞吐量是7600多万。 广东机场集团在2019年开始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做了整个集团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明确了数字机场的愿景,制定了6个1的目标。这个阶段,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在集团层面将会以智能化为核心,主要推进3+4机场建设,这是十五五期间具体的一个只能化的目标。 3+主要是指数据+、移动+和AI+,数据+我们还是希望重点整合航班客流等全场景的数据,建设数据治理体系,促进数据共享,通过数据的分析来助力运行保障和服务优化。 移动+是打造旅客和员工的移动化的助手。 AI+更好将人工智能嵌入到机场的案件、登机、客服资源调度等场景,来去提升整个集团的各个机场的智能化水平。 四个机场,一个就是云上机场的数字基础、基础底座的建设。掌上机场主要是以手机等智能端为核心载体,来构建旅客服务、员工办公的生态。孪生机场就是要打造实体机场1:1的居民映射体,来实现模拟运行,助力预演预判等等,优化决策高效管控。智能机场就是让AI来覆盖整个机场的运营全域,并高度自主化的运转。 AI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算力,数据和算法。在这方面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算力上,我们实际上建设了自己的云数据中心,也构建了集团统一的管理资源动态的分配平台,实现单体算力,云矩阵算力的精细化调度。 在数据上实现了各个企业、各个单位所有数据的统一入户,部署了低代码的开发平台,赋能业务人员进行自主的开发,实现线下业务化,快速采集机场全场景的数据,汇聚到数据中。希望构建整个机场最全量、最准确、最丰富的多维数据库。同时像知识库来进行进化。在算法上现在已经私有化部署了大模型以及一系列的这个行业专业的一些算法,来提高我们整个智能化的学习。我们也搭建了智能体的开发平台,我们希望业务人员基于场景快速开发智能体的应用,实现智能体在实际生产运营中的实际的上岗。 第二部分介绍一下我们具体的一些建设的情况,首先是一朵云的建设,我们是1+3+1+N的架构,有效支撑3+4机场建设的模型基础,刚才们已经建设完了云数据中心,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算力池。三个中台我们建设完成了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我们也构建了一个开发平台,这是敏捷高效的智能体开发平台,这样也是员工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快速开发业务,并进行迭代。N是各个单位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的安全场景应用,这是我们基础的架构。 算力方面,我们目前算力超11万核的Vcpu,大模型部署了20多个及其相关的算法。整个集团现在超过240个系统,完成迁移上云,达到94%。 数据方面启动了数据治理和中台项目的建设。大概分了16个领域,184个系统,大概上万个业务表单的数据已经全量的自动化的入户,也构建了统一的数据模型,大概128个业务对象,462个逻辑模型和5400多个逻辑数据。 2024年12月通过了国家数据管理程度ECM4级的认证,也标志着数据治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基于AI中台,经过培训,各个单位已经开发了一批的高价值的场景应用,举一个例子,下属物流公司,有5名的人员自主开发的航空货物全流程时效监管平台。实现了国际国内货物进出港4大流程,24个关键节点的24小时的实时监管和数据的可视化。这个项目上线以后,整个的提货的时效从30分钟缩短到5分钟,整个货物的处理效率提升了40%,也借这个平台物流公司推出了一些生鲜,提速一些快服务的产品。 在算法平台,构建了集团的AI能力的中枢,部署了20个大模型和26个算法,目前也部署了智能体的开发平台来调用中台的一些模型算法,来快速进行智能体的开发。 第三介绍一下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在运行领域,白云机场联合运行场景试点方面,通过聚焦运行一张图计划一张表,资源一个库的目标,构建了统一的机场地图数据库,开发了大概6个算法模型,依托AI技术赋能高效运行。每架航班滑行时长减少了11%。 在资源管控上,通过自动感知资源的保证状态,实现了全域的资源的态势感知,优化资源分配,在运行管理上AI智能分析,提升停机位的分配,推动协同管理的智能化。 在拖飞机的管理上,也通过AI算法,根于机坪运行态势,规划高效安全的拖拽行驶路线,实现飞机拖拽模型作业的智能化管理。 基于白云机场10多万条的飞行的飞机的滑行轨迹数据对算法进行训练,分析航班的历史轨迹来预测滑行路径,并将飞机实施位置与预测轨迹进行智能匹配,计算剩余的滑行时间,为保障人员准确到位提供依据,这个算法实现了登机桥作业人员每人每天大概多保障4个航班。此外,他们还开发了云桥综合管理的系统,引入了AI的算法,实现登机桥的设备的无人巡检,无人调度,无人签单、无人监管。登机桥操作人员的人均保障航班的次数提升了33%。T2楼航站楼的靠桥的航班量大概提升了11.1%。 在服务领域,主要是运用了人脸识别和ID的全流程自助。动态的刷脸推送,以及完成了无纸化的通过来提升旅客的效率。 在安全领域,和华为公司一起打造了全国产化的智能化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创新的融合了国产化的AI智能视频分析,以分布式的光纤传感的技术,实现了数据驱动的媒介入侵的精准探测与预警。 在物流领域,主要是大规模开展无人化、智能化的应用。首创的AGV+的航空物流智慧提货,自动驾驶与AGV的叉车协同作业,提货的时效也是从30分钟降到了5分钟以内,挨家货检,通过AI判图来进入识别电池打火机的危险的物品,节省了货物的安检反查人员50%上线了航空的货物报告管理平台,通过AI中台部署的OCR算法,我们单份的报告审核时间,过去是人工是5分钟,现在通过智能审核是0.75秒,这个是非常快的一个效率的提升。 基于集团部署的智能体的开发平台,我们进行了多次的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了大概智能体应用超出200个,绝大多数都是由我们下属各个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一起合作,进行开发的。包括惠州机场开发的智慧客服的应用,我们开发了设备测试,智能问答助手等等,大概有30个智能体已经正式在生产的环境中进行应用。 下一步,我们也认为未来十年确实是智能体的应用和普及,是一个非常常态化的现象,在国家的人工智能+行动里面也提到了,大概2030年有90%的智能体要应用。那实际上我们也是通过三个方面深化AI+的建设应用。 一个是我们希望打造集团自己的专属的大模型,现在正在构建高质量的数据,针对我们垂直场景进行训练。 二是将会更全面的推动智能体的普及,深挖高价值的场景加快智能体的应用。 三是引入更多的机器人的应用,包括行李搬运,装卸等等场景广泛应用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的作业。 |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