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讨论
 
互动讨论(张哈斯巴根/摄)

互动嘉宾: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产品总监  浦黎

浪潮集团能源交通行业部首席技术官,刘景志

新华三集团智慧民航首席解决方案专家  刘铖

腾讯智慧交通资深云专家  杨锐

主持人:欢迎大家进入到第二场数字化助力机场建设的互动讨论环节,在刚刚的演讲中几位嘉宾分别以智慧为关键词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探讨了机场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机场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为助力旅客便捷出行,机场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经验。

下面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在推动智慧机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将新技术与运行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深度融合的?

浦黎: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现在我们新技术在不断地涌现,特别是很多来自于互联网的,来自于通信行业的各种各样的新技术,确实各种新技术能给我们的民航业务、民航管理、民航整个安全都带来全新的可能性,但很多技术最早来源并不是来源于民航业,可能来自于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天然适配我们互联网行业的一些要求、一些属性。

任何一个技术要到整个民航来用,我们都存在一个适配,存在基于民航整个业务进行完善,进行精简。现在新技术套用到整个民航上其实有两个大的方向。

1、基于技术,以技术为中心让我们业务适配技术。

2、以业务需求为中心,让我们的技术适配我们的业务。

我们认为其实这两个方向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很好的模式,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要以我们的业务为中心,以业务驱动我们的技术,让我们的技术适配整个业务。

比如市面上非常流行的中台技术、云原生技术,这些技术是来源于互联网的,但它是不是所有特性都适用我们的机场行业,都适用我们机场业务发展呢,我们觉得是需要继续来分析、继续来看的。

从我们整个机场需求、机场运行情况来看我们对中台提出了什么要求,对云原生技术需求需要进行什么样的适配工作。

因为我们航信长期从事我们的机场业务,所以对业务比较了解,也正在联合在座各位相关技术厂商围绕我们的业务把技术进行适配,为我们整个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技术支撑。

刘景志:我赞同刚才说的一个观点,新技术在民航行业的适配需要一个测试验证的过程,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对我们的挑战是要做好一个准备,有可能它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有的项目一年多的时间还没有最终落地,可能这也是民航的一个特性,因为民航对新技术的采用是积极鼓励的,但是谨慎的,安全确实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挑战是一定要充分适配,用户那边也有这样的认知,我们作为IT厂商也要做好这样的准备,长期做兼容适配,可能在这基础上怎么去降低成本,去更好优化整个架构,是相对长的验证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可能从客户、从参与IT厂家方面都要做好相应准备。

刘铖:我大概补充一下,刚才两位嘉宾说的也非常到位,我理解“融合”,归结起来更像是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包括运行、安全、服务等,都是大融合的,这些业务是覆盖这些内容的,所以我们应该重点把融合之后的业务侧,特别是民航这种专业领域的业务深度融合进行融合。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

1、在项目落地上,可以深入了解业务,深入理解我们现在业务流程、业务管理一系列内容,结合技术侧内容进行深度融合。

2、更多是解决方案实现一些深度融合,机场是大的业态、大的生态体系,是不能去以项目去落地这些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从解决方案侧结合我们对于技术的理解,对于业务的理解深入进行融合,去打造一个整体化的面向机场、面向整个行业的发展去进行深度融合。

杨锐:我很赞同我们一切技术都是服务于需求的,整个技术的演进也是来源于需求不断地提出,这是最根本的,所以技术是一定要服务于这种行业需求的,这也是我们在做技术服务里积累最核心的一个原则。

第二,我们很多行业应用架构其实来源于当时技术水平的局限性,它其实是依据当时的技术水平构建的应用架构,意思是我们在做这种新的应用迭代时,可以去看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我们应用是不是能够用到这些技术,是不是在这些新的技术上能够去获益,我觉得这是我比较有体会的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可以碰出很多火花的。比如我们对客户去做云技术输出的时候,希望能够跟客户一起去构建一个面向它的行业的服务云,不仅仅服务于它自身,就是把客户的数据优势、能力优势、客户优势能够变化一种可交付的云服务形态,能够去帮它产生一种新的业态、新的业务,这是我们作为技术服务方要去和客户一起共创的一点。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刚才各位嘉宾也从技术和业务融合,以及技术服务需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路径。近年来,民航局高度重视智慧民航建设,提出了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次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的路线图,在此想请教各位嘉宾一个问题,在全面推进机场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浦黎:说到机场的数字化转型,我觉得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机场的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现在往往把我们的机场数字化建设等同于机场的数字化转型,在我看来,机场数字化转型其实是远远超过所谓机场数字化建设的。

所谓机场数字化建设,只不过是基于现有的业务环境用我们的数字化方式实现出来,但机场的数字化转型在我看来更多指的是不管是数字化经济环境,还是整个技术底座,还是整个经营模式的变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于我们机场提出了如何转型、如何来适配这样一个大环境。

所以,对机场的数字化转型而言,所谓数字化只是它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它的目的,目的是我们要在数字化经济大的背景下,形成一个面向以数字化经济大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为主的形式,而我们真正的数字化建设只是实现这种转型的一种手段,就是说整个数字化转型应该更多来考虑我们业务整个经营模式变革。

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包括所有整个机场运管委的建立,以及有关机车场道的协同,以及航空公司正在做的新分销的能力建设,我觉得这些能力建设都是我们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个非常好的探索方向,但机场的数字化转型,我个人认为是起步阶段,整个方向、整个目标我们都还在一个探索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大家一块来不断地进行摸索、不断地创新。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未来5年、未来10年机场数字化转型会是什么样,不仅实现数字化的建设,而是真正让我们整个机场经营模式适配我们整个数字化经济的要求。

主持人:感谢浦总,浦总刚才也给我们理清了机场的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关系意义差异性,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一种手段,也给我们讲明白了在整个数字化经济大背景下,机场数字化转型有多少重要,下面有请刘总。

刘景志:机场数字化转型,在我看来,对我们机场IT部门来讲确实是一种挑战,刚才专家也讲了可能是一种过渡,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可能从思路上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整体格局,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知,要全方位地提升IT对整个业务的支撑能力,从原来更多是个服务部门变成价值创造中心,这个挑战是首先要做好一个准备,这个准备包括我们人员的赋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说3、5个人就能把这事干了,这种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对IT厂家来讲也是一种挑战,原来可能机场已经习惯了不管是从业务系统,还是厂家提供的各种设备、云都习惯了买原厂的服务,这可能对未来也需要做一个转变,可能我们要解决一个赋能的问题,现在除了买厂家的服务,还要做好培训赋能。

通过这样一个规划,3-5年之内慢慢把这些能力让我们机场这些IT部门真正自己去掌握起来。

主持人:谢谢刘总,刘总从能力建设角度讲述了我们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要做的努力。

刘铖:我大概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今年年初民航局发布《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重点也是对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四个方面做了深度解析,特别是2030年要围绕机场建设出行一张脸等,我们民航局也规划了2025、2030、2035期间到底应该怎么去建,一定需要机场数字化转型,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东西。

机场的数字化转型怎么去实现?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

一,先做一些夯实基础的工作,比如构建一些技术平台,比如云平台、大数据平台、中台平台等去搭建底座,我们在这个底座上能孵化一系列围绕数据转型的应用,基于此可以做一些试点创新,做一些高精尖业务应用,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应用可以从云迁移、应用迁移等实现。

二,重点围绕数据去做一些数字化转型,把数据收集上来,治理起来,用起来,让它活起来,包括今天包毅主任也是这么说的,把数据去收集过来,基于数据我们再做一些流程再造。

比如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基于新的数据去实现,最后我们再去做一些全面的智慧升级,可能会做一些新的应用,打造一些融合共享平台,实现面向机场、面向航空公司、面向整个业态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整个信息化转型,我认为是这样一个思路。

主持人:感谢刘总从三个阶段为我们分解了智慧民航路线图的实施路径,下面有请杨总。

杨锐:首先,从业务层面来看,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如果从技术出发,我们怎样去选取一个好的技术支撑非常宏大的业务规划,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去探讨的一点。

从技术层面去看,应该去做两件事。

1、打牢技术基础、技术底座。

2、拥抱变化。

所有业务层面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底层技术的支撑,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机场做一个旅客服务小程序,它在业务高峰期的时候就会在各个层面面临挑战,比如高并发的挑战、数据库挑战、网络挑战等,这时候底层的高可用架构就非常重要,如果你在最开始的时候只去做小程序非常完善的设计,而没有做底层的基础设施,整个业务就会不可用,你在前面所有的投资都是白费的。

我觉得从两个方面。

1、顶层规划上,我们要去做一个非常完善的规划。

2、从基础规划上,我们要去适应顶层规划的要求。

主持人:感谢杨总从顶层规划和技术层面来和我们分析了智慧民航路线图的实施路径,也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第三个问题,想问一下各位嘉宾,在今天信息化发展论坛这样一个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上,能否请各位与我们分享一下如何打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推动机场建设像着更有质量、更加智慧的方向前行,让业内外的信息化企业实现共赢。

浦黎:现在整个智慧机场建设发展都非常快,在我看来主要有四个因素。

1、民航智慧化建设或智慧机场的建设现在形成了一个足够大、发展足够快的市场,这么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提供给大家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出我们各行各业,甚至各个方向的供应商一块来参与这块的建设。

2、民航局在整个顶层设计、顶层规划上所做的一些工作,包括四型机场、智慧机场建设的白皮书,以及智慧民航的建设路线图等,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不断地有法规、各种标准体系的建立,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保障。

3、开放市场,一个开放的市场能够为所有的参与方提供公平、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每一个参与实体都能发挥自己所长,共同来建设我们所谓的智慧民航、智慧机场。

4、大家共同的参与,所有在座各位,包括我们腾讯、新华三、浪潮,以及所有相关实体一块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才能让我们整个市场发展的更好。

基于这些原因,相信我们未来整个智慧机场建设、智慧民航建设肯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主持人:感谢浦总,从四个方面(大环境、制度保障、集体智慧等)各个角度讲述了我们在打造智慧机场方面前进的路径。

下面有请刘总。

刘景志:民航的生态是一个挺大的话题,需要我们整个参与民航的各位专家共同努力,民航信息化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还是不太解渴,每年就那么一次,因为疫情还保障不了,希望大家更开放一些,比如平时也多一些交流的机会,提一个观念,我们是希望摒弃原来更多以项目合作模式沟通,变成真正以技术或以业务为核心的交流。

我最近跟很多机场交流,机场说最近都亏损,没钱,这一两年都没有项目,如果要让民航的整个行业生态繁荣起来,更多对一些业务怎么去落地多一些这样的探讨其实是有必要的,不要说有项目、没项目,那是后面的事,可能是摒弃以项目为核心或以销售为核心的思维,大家更多要多一些在业务上的探讨,任何形式可能都可以去探讨。

主持人:感谢刘总,为我们主办方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实我们也特别希望多提供这样的平台供各位专家、各位业界的学者、各位嘉宾提供平台,一起探讨共同促进行业繁荣。

刘铖:刚才刘总也说了,确实不解渴,我们都是民航人,愿意给民航做一些贡献。

另外,“共赢”在我们新华三领航者文化里就有这两个字,我们愿意和我们的生态去共同打造,不管是围绕我们数字民航建设,还是数字中国建设,都愿意去贡献我们的一己之力。

我们新华三在民航业十四载,无论从底层基础设施,还是在智能数字平台方面的贡献,还是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面向业务场景的一系列产品也好、系统也好,我们是非常秉承开放姿态和我们伙伴进行合作的。

对于业主侧、客户侧,也是积极去做一些合作,不管是交流,还是打造联合创新实验室,做一些深度的用技术灌输一些信息给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侧,也有相关的合作激励机制,包括项目合作的以及长期合作的,截止目前在民航领域应该有四五十家优质的合作伙伴,其实我们是愿意去打造合作共赢平台的,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业务层面,还是各个层面,整个去助力民航数字化建设、信息化建设。

主持人:感谢刘总从新华三集团的核心价值观角度给我们讲述了新华三集团是一个非常开放、合作、共赢的期待,也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合作来助力民航的行业发展。

下面有请杨总。

杨锐:谈到生态,可能有几个关键词。

1、开放。生态不开放,就谈不上生态的概念。

2、协作。

3、规则或边界。

因为我做技术的,从技术角度来看,现在技术领域最繁荣的生态来源于开源,开源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生态构建的思路。

另外,从腾讯本身来看,我们自己也运营着比较庞大的腾讯生态,比如微信开放平台,有大量的小程序商家基于微信在开发,比如我们腾讯其它一些娱乐平台,游戏平台,其实都是沿用生态构建的拟链去推进生态的繁荣。

我觉得至少腾讯在民航行业是希望能够扮演好自己平台提供商的角色,跟大家一起协作,能够把整个行业的生态做好。

主持人:感谢杨总从开放、协作、边界这几个关键词角度,给我们讲述了去构建民航开放环境、开放生态的几个重要路径。

感谢几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从今天的分享中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其实智慧机场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也需要我们真正的发挥智慧,找准定位。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21102_1356539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