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机场与轨道军团机场首席专家 肖挺莉
 
华为机场与轨道军团机场首席专家 肖挺莉(张哈斯巴根/摄)

肖挺莉:各位来宾上午好,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安全为基,构筑民航数字底座,助力“四型机场”建设”。

应该说我们是处在了一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是我们国家还是整个全球体系,在这样一个百年变革的趋势之下,我们看到传统的企业存活期可能在以往能达到五六十年,但是我们在最近经历的这几年也能够看到以往全球瞩目的一些全球性的大公司,现在变得销声匿迹了,我们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实际上目前整个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非常快速的,我们后面企业的存活期变的越来越短。

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踏准这个趋势的浪潮,能够保持企业长青,我们也看到了最近国家在一些密集的政策发布和导向上面现在都是在提我们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我们认为是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我们在第一步看到了万物上云,之后实际上上云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上云之后是通过我们的科技手段能够给业务使能,在我们的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其实我们的业务使能最终助力的是实际上是要助力我们的产业升级。

我们现在也看到了更多的政策向也是在面向产业的,希望通过数字化的理念也是国家倡导的新基建,实现一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我在这块也借用一下孙正义曾经说过一句话“30年内一只鞋子的芯片也比你要聪明”,我觉得这句话稍微有一点调侃,但是这句话其实也能够看到一个可见的未来,未来我们穿的一双鞋子可能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但是我觉得背后有一句话,鞋子再聪明也是踩在人的脚下,也就是说再好的技术也要我们用的好,才能真正的服务于我们自身。

在这个里面其实我们还是讲到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什么刚刚说技术再好也要我们用的好,在这个里面就一定会提出有一个安全的问题,我们这页叫筑牢数字安全屏障,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我们也看到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八个工作安排里面其中第一项就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要牢牢的掌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自主权,也强调了数字基础设施是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根基,同时也提出了核心要素数据、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另外就是技术和我们的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以这个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其实最终的目标是要做强、做优、做大我们的数字经济。

在这个里面其实我们就明确地提出核心技术的自我掌控,我认为这个角度的安全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安全,在我们的行业里面也看到了随着这几年的发展,智慧化在这几年从我们的政策政府层面提出得越来越多了,而且我们长时间跟着行业发展,非常欣喜地看到行业的智慧化发展已经从以往强调信息化的发展到现在强调数字化的发展,另外在这个进程中也越来越强调数字化对于业务价值的呈现,在业务层面也不断的在强调通过我们数字化的手段加强整个行业的协同。

这里面我们认为在行业数字化里面,其实我们有两个维度的数字化,一个是基础设施数字化,还有一个是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在这个里面其实我想这两个流程的数字化直接挑战我们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里面有几点不足。

不足我认为是我们的数据获取能力不足,其实我们在最近的文件里提出来也是全面的物联感知,其实也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数据获取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这个里面也就挑战了传统的联通的技术,传统的网络技术,在传统的传输一些简单数据的时候可能还可以,但是随着万物互联的时候,我们的连接是不是管道够粗,同时我们在业务流程数字化的时候也强调了云的使用,因为只有上了云才能够实现所有数据的融合和业务的协同,在这个里面其实也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在以烟囱式建设的这种系统之中,如何能够在云上做全面的业务协同。

当然最直接的还挑战了我们的安全,因为我们以往的安全可能只做了一些网络边界防护的安全,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用泛在连接感知万物的时候,当我们真正使用云的时候,我们的安全体系可能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络边界防护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面我们提出来一个理念就是以全流程、全架构和全生命周期的视野来系统性的探索民航的数字化,这个里面有两方面的系统化。

首先是我们整体在数字化支撑业务的角度上,是不是以一个大交通的视角来看待各个业务领域的发展,可能在我们民航我们的大交通是航司、空管和机场一体化,放在国家的层面,可能我们机场作为一个枢纽,我们的航司作为一个航线的运营方,还要跟地面交通做协同,这样一个大交通的视角,其实划分了每一个业务领域如何在我们自己的领域范围内确保旅客的优享其行,确保我们货物的便捷运输。

在这样一个视角里面,其实我们秉承着刚刚的两个数字化,因为交通还是有很多的同质性,在这个里面如何把我们的要素进行数字化,如何把我们的业务流进行数字化以及在这个业务流之上我们如何梳理我们各个业务节点和生产保障要素,最终其实数字化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里面其实就提出来我们传统的以4A架构为依托的整体的顶层设计以及我们深入到每一个业务领域梳理整个业务流,最终实现我们的数字化对于业务的整体支撑。

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我们梳理出来三张图,第一张是愿景图,这个不是口号,愿景一定要落到我们的业务KPI上面,通过数字化我们的每一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的效率,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提升多少,另外全景图是所有数字化要建设的内容,通过什么样的建设来达成这样的目标,路线图是我们的节奏,我们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只有这样三张图的保障才能够保证我们的所有数字化愿景能够脚踏实地的逐一落实,来呈现业务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这个里面实际上我们也提出来这样一个智能体的架构,基于一个数字底座,聚合所有的行业生态来支撑私营机场建设,在这个里面刚刚提到了万物互联,我们通过智能交互把所有的端侧能够从原来的亚终端变成会说话的终端,通过我们的智能连接把所有的数据连接了之后放到数字平台上面去做所有的数据融合处理以及业务协同,再往上其实真正是要支撑我们的运行一张图,安防一张网等“五个一”的应用,然后以此来针对四型机场的建设实现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在这个里面我们先讲平安机场,平安机场也是有几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传统说的科技兴安,如何通过现在更新的技术来支撑我们传统的安全领域能够有一个提档升级,我们一直提安全的一个终极的业务目标是希望安全成为主动安全,而不是要变成事后我们再去查,再去找未来的防御措施,其实更多我们希望安全要做到主动和立体,在这个里面我们通过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融合以及它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来实现原来所有视频安防的孤岛,成为一个整体的,然后再通过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做到主动的安全态势感知,让我们能对一些隐患进行预测预知,以防这个事件的出现。

另外我们维界的误报率如果高的话,那维界的可用性是非常差的,现在我们通过最新的加载人工智能的光感技术分辨出来影响光纤振动的要素是什么,来减少误报率,同时通过视频的智能技术捕捉所有的活动物体,在这种程度上第一是确保零漏报,最大程度的减少误报,来提高整个维界的可用性还有就是全景可视,尤其是我们机场检测了机坪塔台之后,其实包含我们机场规模逐步的加大,对于整个机坪上面的可视度不能完全的依赖于塔台的高度,更多的要通过数字化,数字化有一个好处不只是我们看到的,可能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后台数据处理的东西,可以与我们看到的物理世界叠加在一起,更增加了我们对业务的可视性。

我们通过种种手段来增强我们对于安全业务的可控,下面实际上是整个的数字平台体系的支撑,包含通过云网安一体化的架构来确保整个数字体系的安全。

第二个维度,我们想提出产业供应安全,对华为来说是感触最深的,当我们面临这种不确定的全球科技被制裁的趋势,其实我们产业供应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几年行业有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前20年我们可能更多用的是国外的产品,这两年逐步开始使用国内产品,但可能有很多技术还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

现在更多要考虑的是根技术要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才能彻底确保我们产业供应安全。华为这几年一直致力于此,无论从芯片,还是到基础设施存储服务器,以及软件层面的数据库、操作系统,以及为千行百业提供的整体架构和服务内容,所有都是全栈地由华为自主去做的,这也是确保我们各行各业产业供应的一个安全。

实际上生态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一家公司很安全,或一个客户很安全,是确保不了大安全的。所以,华为在整体产业链上聚合了非常多的安全伙伴,来共同捍卫这样一个技术安全体系。

绿色机场建设,第一个维度是效率,这个动画想说明我们传统的运行效率实际上是通过去定义每一个业务操作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来告诉大家这个岗位应该做什么,但这样的结果并不能保证提升我们航班的正常性,所以我们提出的理念是我们的运行一张图,是要从操作流的KPI到业务流的SLA(服务水平承诺),我认为机场对我们广大旅客服务承诺就是航班正常性。

我们是以全业务流程的视角去看待从航空器即将降落到航空器起飞这个过程中在机场经历的所有落地、滑行,到入位、到过站保障、再到航空器推出、滑行起飞,在整个流程过程中有多少个参与方,每一个参与方对我们航班正常性保障的共性是什么,它应该在什么时间到位,应该在什么时间完成它的保障作业,只有协同到这种程度,才能保证我们航班正常性是可控的,可以稳步提升的。

这里面度我们的技术要求:

1、精准预测,能够提前知道落地时间。

2、精准作业排布,在什么时点上哪些作业人员必须到位,现在可能更多是各个单位靠着一张纸,去按照自己的惯性到位去保障,不只是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保障效率,还会很大地影响我们资源浪费。

另外还有一个挑战是所有作业过程是可监控、可监管的,一旦发现延误,能够第一时间指挥到操作岗位,告诉他你慢了,你应该怎么样。

再者,就是我们整个的平台,如何能让这么多的作业单位,跨组织边界的在一个数字平台上保证有一个统一的运行试图,保证有一个统一的地理信息试图,保证有一个统一的作业流程,这就是我们的平台能力提供的作用。

只有有一个强大的数字平台支撑,才能保证我们所有的各单位作业是在一个数字世界里完成的,因此能够保证在物理世界里大家可以完整地协同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已经在一个机场实践成功了,我们的航班正常性,这家机场在做数字化之前,正常性不到80%,到现在为止已经提升到92.5%了,再者每年可以有260万旅客可以免坐摆渡车,这是我们绿色最大的福音。

所有使用的AI准确率,要解决我们传统的数据获取,现在更多是通过视频的智能去获取,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虽然达不到100%,但远远超过人为的输入和通过计划数据去计算的东西。

第二个维度,真正能源的绿色,用比特来管理瓦特,使能这个行业的碳排放。整个航空,机场是用能大户,航司是碳排放的大户,我们是一个能源聚焦点,尤其疫情期间,会发现即便旅客量很少,但我们航站楼的能耗是不能减的,如何在这样特殊时期实现降本增效,我觉得最有效的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我们现在的能耗,实现人员的精准排班,减低我们对人的消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这样特殊历史时期我们是降本增效的。

提出一个观点,我认为在我们整个民航重投资下面,其实我们的ICT投资是相对绿色的,因为我们ICT的投资整体在民航大的投资里的占比还不到10%,但我们创造的价值对业务带动作用能达到20%(保守的)。

像我们前面举的例子,机场没有达到5000万大关的时候已经觉得到饱和状态了,但随着数字化建设,在超越5000万业务大关的时候,效率要远远高过之前。

原来我们一旦觉得到了业务瓶颈的时候,就要通过大型的基建去改扩建,耗资百亿,但也许我们只花几个亿投资,就能让所有运行瓶颈平滑地过渡过去。我提出一个观点,在绿色里,我认为我们还要想一下投资的绿色。

人文机场的支撑,在疫情期间比如我们健康码的核验、自助服务,更多是希望是非接触式的,其实就挑战了传统的机场为什么人员密集的情况?我们更多是使用这种非接触的技术来保证旅客全流程的顺畅。

在智慧机场里,大家现在普遍都会上云,从2019到现在我们有34个机场应用了云,有26家机场使用了华为云,但我们今天想讲的不是说有多少机场用了我们的云,想讲的是大家采购了云,要把云用好,不只是资源上云就可以了,更多是我们真正要用到云上的服务能力,真正要把我们核心数据资产和我们核心的数字化资产,如人工智能以及地图服务等能够在云上沉淀下来,能让我们的应用建设以一种更新的方式、更轻便的方式去做业务创新。

我们提出叫最懂机场的华为云,这两年我们在机场行业做了很多机场,不断地帮助客户在我们云上沉淀很多的数据资产,总结了机场行业内很多共性运行问题、安全问题、效率问题,通过我们自己的理解,通过华为的技术做了很多算法以及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所有的应用可以站在华为的肩膀上去帮助我们行业做更好的数字化转型,包含安全在这几年中的实践,我们做到了云网安一体,不是单纯地强调某一个单点的问题。

连接,当万物感知的时候,连接变得至关重要,它怎么能够把更多连接连上来,还能以最小的时延去保障。其实我们有一个福音,5G-AeroMACS在民航业内有一个专有频段(5091-5150段),是只有民航能用的。

我们也可以借助5G技术,在我们民航业内有一张我们自己的专网,来保证我们核心的飞机区业务可以放心地在这样高速大带宽、低时延高速连接的网上去发展我们的业务,实际上我们机场核心场景确实在飞行区,三家单位的协同以及更多单位的协同也是在飞行区,我们把网络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在核心区做更多数字化的创新,去更好地支撑我们的业务。

行业生态,华为其实是一家科技公司,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伙伴深耕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我们希望华为的技术可以贡献于这个行业,贡献于我们所有的机场航司和空管客户,也更希望华为的能力能贡献给我们所有的行业伙伴,希望大家可以携手把我们智慧民航建设好,希望伴随着行业发展,华为能够获取越来越多的力量,能够以更强的力量帮助这个行业、支持这个行业持续发展。

这两年华为在行业内无论在总局层面,还是参与我们行业标准制定层面,包含我们在很多企业里做了一些数字化的落地,以及跟很多行业智慧、研究单位做联合创新等,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华为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去积累行业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能力服务于这个行业,希望未来能够跟所有在座携手,让我们智慧的航空发展变得更好。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221102_1356483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