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主持人:我们进入今天的讨论环节,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您认为长三角地区军民航的空域一体化体系建设能够对长三角三省一市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民航运行绩效带来增长的提升?

赵诚琪:个人的观点,长三角地区的民用航空发展趋势,我们从现在长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民航局研究的长三角地区民航协同发展的规划过程中来看,长三角地带的民用航空的旺盛势头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都不会有改变,也可能因为它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的民航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比国家的有的地区还快一点,所以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军、民、地三方协同的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和平台,我相信对于未来缓解空域复杂的需求和空域复杂的状况,缓解军民之间目前飞行的矛盾,加速长三角地区空中的流量流速,是应该有非常好的作用。从目前预计的量来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协同机制,没有一些有效的信息化、数字化的支撑,恐怕我们很难面对和破解未来需要面临的很多问题。

孙利强:今天上午的论坛安排得非常好,四位嘉宾的题目都是紧密相连的,刚开始从宏观上、政策上建立起长三角地区空域优化的政策导向,又讲了在技术上的突破、数据方面的内容。我作为基层运行单位,我们从一些应用层面,有宏观政策上面的引导再加上技术的研究,又加上工具的应用,一定能够让长三角空域的运行更为顺畅。

刘一:长三角是一个很有示范性、很有特色的地区,它不仅仅是民航业还有整个的航空运输包括其他通用用户以及民航的上下游产业甚至是国内微化的货运枢纽包括制造业等等,所以在长三角做这样一个协同运行的示范就不仅仅是某一家企业、某一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整个的航空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可能也没有太多的可借鉴的路径以及可采用的国外的先进工具。今天听了严主任的讲话也是比较振奋,中电科自主研发相关的仿真优化工具,也非常期待,因为在以前我们都是用国外的一些工具,它的各种业务特点背后的逻辑和我们面临的问题有所差别,所以也非常期待相关的成果和进步产生。

严勇杰:我觉得因为我们在长三角地区既是民航的用户,东部战区的服务商,也是华东的服务商,所以我们对长三角航空运行的态势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长三角地区对于军事系统来说它整个飞行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因为处于飞行线,对于上海地区来说航空运输发展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在长三角地区对于空域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管理和协商平台的话, 必将更好服务于东部战区的需求,也更好服务于华东地区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航空运输的发展必然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航空运输发展好了,我想对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谢谢。

主持人:长三角城市群在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了26个城市,对于空域需求很大,所以第二个问题是三方平台还需要做哪些工作促进长三角民航的协调发展?

赵诚琪:通航和民用航空的客货机航班的运输是冯局长提出的两翼的组成部分,对于空管来说服务两翼是我们的一个职责和担当,从华东空管来说我们希望通过华东空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打造服务长三角地区低空飞行和通航服务的能力,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通用航空和中低空的飞行提供更好的服务。后续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依托信息化手段,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条件,几年前不是很成熟,有很多东西现在可以用,局方目前在法规标准方面有些还是空白,我觉得可以在未来有更多的合作,通过实践,一方面以技术的手段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逐步把这块信息,服务的标准,政策体系慢慢建立起来,完善起来,这样为长三角地区未来旺盛的通航飞行需要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谢谢大家。

孙利强:现在确实我们国家的通航行业一个是政策方面的支持,一个是技术方面也非常关键,现在通航的保障能力最基础的设施,最基础的技术手段必须要完善,我们已经构建了ADS-B的网,确保我们能看得到还要能进行通信,未来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精确地使用空域,灵活使用空域,并且有效地监测空域的使用情况。我们经常说军民航都在更多的呼吁,但是没有数字化手段别人会质疑你的空域利用率有多少?航线利用率有多少?一旦我们有了数字化的工具动态监测,我想我们的空域利用就会竞价合理,不管是民用航空、运输航空还是通用航空都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

刘一:通用航空作为多年的概念,实际上它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更新,比如近年来新兴的货运无人机的运输,它实际上和传统的通航是有区别的,从某种程度上是介于传统运航和运输航空的航空运输的保障,所以无论对于这类新型通航的保障标准体系、基础手段,我想我们都应该探索一条应该是首创的方案,包括从技术上国家也在推一体化网络,中电科也是主要承担单位,也要实现基于新机的通航运行保障,我们也期待出现一套全新的由中国主导的解决方案。

严勇杰:目前通航的整个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对于通航来说管理的手段,管理机制和已有的军民航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国家推进空中管理的改革,在技术上我们也在不断通过更好的通讯、监视仪等信息化的手段为通航提供看得见、保障好的服务,我想后续的通航发展从技术体系来说也会尽我们的全力为华东地区的三省一市的通航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191030_1284353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