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嘉宾讨论及观众互动

主持人:智慧机场的建设飞速的发展,一方面对智慧机场的建设特别是大兴机场的通航我们看到大量新的技术、设备包括人脸识别的技术应用非常快,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专业公司进入到机场领域,使得智慧机场的建设有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我今天不是问关于建设如何更快,上午崔局长提了一个问题,我想就他提的这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他提到在大量推广运用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集成简约,避免一哄而上,也避免各自为战,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延伸新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安全方面出现新的风险点和隐患,作为机场方面我也深有感触,但是我想请各位嘉宾每个人以一分钟讲一下。

李令昊:这块正好是我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寻找机场大集中化的相关的通用化的融合生态,因为机场地域化属性特别强,而且一个用户比如作为传统用户可能一个APP这种通用的产物,首都机场和大型机场可能都是两个,不是说集成起来未来会带来的业务很复杂,是难以集成的问题,所以能不能把通用化业务抽象出来,由统一的不管是民航局或者是相关的机构也好对这种相关的标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管控,能够形成面向百姓或者是所有旅客的通用化的相关标准或者相关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考虑相关的融合,融合的过程中考虑到如何有效的互相交换数据在授信的情况下,当然授信的概念引入到大生态圈的概念也需要去考虑。

费海涛:这个问题一直是比较困扰我们的问题,确实机场和其他很多单位不太一样,机场的业务链条非常地长,流程节点非常地多,不像航空公司和空管业务是比较单一的,很明显。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采取这样的模式,第一个就是根据机场的规模、体量以及规划的定位来做差异化发展的模式,也是我今天和大家一起汇报分享的课题的名称,就是差异化发展。第二个我们现在上大的项目之前会有一个做法因为南京机场现在全国吞吐量排名第10位,所以会把前10位机场的相类似的情况做梳理和了解,看看这些大型机场走过多少弯路,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快速推进这些事。另外当然有一些全新的技术应用,目前建议采取新型局部试点的方式来看它是否有成熟的可能性,然后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当然最后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有几个建议,一个就是对局方的建议,现在安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包括各种应用的成熟度的推广,我建议局方是否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对相关的安全规章做调整,现场如果不调整一些规章有些项目推进确实比较累,但是一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调整规章。第二参与机场方的各家能够做信息共享,现在信息孤岛尤其是信息的打通还需要比较长的过程,信息共享非常关键,只有信息共享才能做好很多应用。第三方面是机场方,机场方推进信息化建设,我自己的困惑就是信息部门本身对于机场的很多业务并不是很熟悉、很了解,他需要深耕现场进行岗位的融合,需要知道这些全流程该怎么样去做,而不是依托现有的流程去做信息化的建设,可能需要流程的再造,进行调整之后可能更加适合于整个的安全保障,可能才能提高一些安全的预警,要不然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反倒束缚我们的手脚。大概就是这些想法,谢谢。

朱炯:这个词是非常大的词,其实我挺赞同这位专家的意见,任何一个安全也好,集中也好甚至对于民航支撑也好它不是一个极端演进的过程,一定相辅相成的过程,在建设周期发展到现阶段2019年的时间节点,今天很多专家都提到数据集中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网络建设到了新的高度,现在可能在集中的过程中,我认为会从三个推进的步骤来看:第一个步骤也是其他行业在做的可视化,他们可能在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类走得超前一些,他们走的那个过程也就是我说的三个点,第一个对于全流程化,就是把现在不管是资源、应用系统和其他的资产先看自己有什么,第二个在建之前要梳理和确定细分行业建设的方法论,先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或者整体行业特性的方法论,第三个点在推动过程中一定逐步建立知识库,去进行盘点和方法论的建设再加上知识库的累积,最后一定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是我这些年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马铁勇:行业在建设过程中就是践行崔局长所说的以一个标准化集约地建设,整体推进,行业走到今天已经有众多航空公司和机场参与到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这里我们热切希望更多的机场加入到航信进行信息的交换,共同建立一个行李的追踪系统,让行李更好的说话,谢谢大家。

赵仙:一个新的技术怎么避免带来新的问题,再一个怎么避免各自为战,我从两个方面谈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技术层面,第二个是非技术层面。技术层面我想说技术标准,我们在民航这个行业针对智慧机场可以制定标准,怎么样才叫智慧?你的物联网达到什么标准?你的网络、计算存储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是一套技术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在民航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机构去出,这是第一点。我谈一下第二点,非技术面,我们要构建一个智慧机场,其实前面很多都是在讲技术,我个人认为要建设智慧机场应该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你如何通过模式的创新把新的具有创造力的企业引入到智慧机场的建设过程中。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机场的站名设施实际上很多由人来管理,能不能用技术来管理?其实能够看到,但是为什么没有推广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市场需求,没有具有创造力的互联网公司进来,定位技术像摩拜,互联网能够做起来的原因就是有庞大的需求和背后的资金力量。所以我认为建设智慧机场的第二个层面怎么避免厂家各自为战,从非技术层面探讨新的模式。

崔华:我建议机场可以建云平台,能够标准化的尽量标准化,能够共享的尽量共享,能统一架构的尽量统一架构,把一些共享的可以复用集中在一起,类似航易行平台,像不能共享把共享的服务通过API的服务,让大家围绕着这个甚至可以做平台,我还认为坚定不移地走平台化。

邓青春:我认为首先规划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个系统的事,刚才谈到安全它要整体考虑,整体考虑才能规避一些风险。第二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对于核心系统肯定要,对于远期的不那么重要的可以等一等,对于必须用的系统但是不能老是等下去那就采取试点,通道、安检口等进行试点,加强人脸试点,最后是信息系统的建设。

主持人:各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包括加强、统筹、标准包括业务人员更加要去了解业务等等,这个问题我想随着智慧机场的建设中还要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带着问题去做智慧机场的建设。还有一个问题就看各位专家的选择,我们知道现在5G的技术在中国来讲特别是基站在今年年底很多的省市会做大量的基站建设,5G的商业也会逐渐运营起来。实际上我想问5G时代在机场方面,看看哪位专家能说一说有哪些应用场景?

马铁勇:5G的场景刚才的电信的朋友说的非常好,有大量的宽带的技术还有多媒体,在754定义了如果行李摔的又不能证明是别人摔了,最后是航空赔,第一是旅客(体验好了),第二航空公司也能够精细化管理。

邓青春:三个场景,第一个是机场外部调度这一块,通过5G改善机场外部调度,另外机场还有航空物流,在微网这一块有应用,另外有了5G以后对于旅客打游戏、看电影比较方便。

中国民航报社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惠赐E-mail至 news@caacnews.com.cn
./t20191030_1284324_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