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强度决定了一个机场能否进行航班起降,允许哪一类资质的机组运行航班。将降雨强度判定从“一小时的模糊估算”升级为“一分钟的精准量化”,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机场特别是运行繁忙的枢纽机场挖掘更多可运行航班的资源。但要真的实现精准判定,则需要突破监测瓶颈。
按照行业规范,民航气象观测员对降雨强度的判定以人工观测为主,但传统的目视感观容易产生人为因素偏差。为提高监测精度,华东空管局突破传统监测瓶颈,深度整合雨滴谱仪、相控阵雷达与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等多元探测设备,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实时精准捕捉机场各跑道端的降雨信息。在民航局空管局、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的支持下,华东空管局联合辖区内37个机场、8家航空公司推广这套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进而综合考虑季节、地域等因素,经过4年数据分析和运行验证,构建了覆盖华东各地的“分钟级”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编制了具有推广价值、可操作性强的实用指导手册,为飞行员决策落地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支撑。
今年暑期,在华东各地机场,机场跑道边的气象传感器实时采集降雨数据,经告警平台深度分析处理,精准推送至一线运行岗位,各环节紧密衔接、一气呵成,已经能让机场实现60秒内气象信息的无缝流转与应用。
高效的保障能力可使机组精准捕捉降雨间隙,优化航班起降方案。同时,这一精细化服务也为机场跑道状况评估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深度推动气象服务与运行决策融合,全面提高机场运行效能。
华东空管局此次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的创新升级,精准满足了民航运行的实际需求。这一成果有望为行业技术升级和标准完善奠定基础,推动航空气象服务迈出精细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李洋、方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