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交核爆炸”到中法通航
2016-11-22 14:07: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T 大T 小

法国航空公司AF180客机,经过20小时40分钟飞行,经停雅典、开罗、卡拉奇和金边,于北京时间1966年9月20日成功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中国民航负责接待飞机的工作人员和边防海关的公务人员在机场列队欢迎。图片由法国航空公司提供。
地处西半球的法国,与中国似乎有着同样的境遇。当时,美国自认为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首脑,依仗其各方面具有的优势,将各成员国牢牢拴在自己实行全球扩张的车轮上,一切行动得唯美国之命是从。但随着战后各国的恢复和发展,以法国为代表的北大西洋集团的一些西欧成员国同美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关系上的利害矛盾不断增加。
尤其是1958年戴高乐将军在重新执政法兰西共和国后,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不断强调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独立自主方针,并主张西欧联合,摆脱美国的控制。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使得法美矛盾呈现出白热化。
为了更好地与美国抗衡,戴高乐不得不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将目光从西欧投向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寻求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苏关系趋于恶化,需要冲破美国和国际反华势力封锁包围的中国,也有意向“中间地带”突破。
这样,一场围绕分处不同阵营的两个大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外交核爆”悄然酝酿……
1963年10月22日,法国参议院、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作为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秘密特使,乘机抵达北京。这是他第二次来到中国,此前他曾作为法国前总理在1957年5月来访过中国。
首次访华回国的富尔,亲眼见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对当时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进行了一些了解和研究,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制造“两个中国”提出了不同看法,并认为,法国“没有理由奉行‘两个中国’的政策”。戴高乐及其周围的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同意富尔的看法,决定采取建立法、中正常外交关系的试探性行动,并委派富尔再次来华与中国领导人面谈。

1966年9月20日,法航巴黎至上海航线开航班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首批乘客走下飞机,其中包括法航总裁约瑟夫·胡斯、法国驻华大使吕西恩·佩耶、民航总经理韦尔高先生和著名的法国女飞行员雅克琳娜·奥雷澳勒等。图片由法国航空公司提供。
责任编辑:张薇